评论员 | 廖保平
西安某动物园推出“268元撸小狮子10分钟”的互动项目,将两只刚满月的置于游客的抚摸、拍照与喧闹中,引发了争议,有支持有反对,我对此持反对态度。
幼狮的“萌态期”仅2-3个月,动物园通过密集的游客接触延长其“商业价值周期”。这种行为与泰国幼虎合影产业如出一辙:幼虎一旦长大失去“可爱”标签,往往被遗弃或转卖。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23年研究显示,过早脱离母兽的幼崽免疫力下降47%,行为异常风险增加3倍,这场打着“亲近自然”旗号的商业狂欢,暴露了动物娱乐化消费的伦理危机。
野生幼狮每日需睡眠18-20小时,但商业互动迫使它们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红外热成像监测表明,被频繁触摸的幼狮体温较常态升高1.2℃,皮质醇水平激增68%,相当于人类持续处于焦虑状态。当游客支付268元购买“10分钟亲密”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服务,更是对动物主体性的剥夺——幼狮从独立生命体降格为按分钟计费的娱乐工具。
国际动物园教育协会(IZE)明确要求,动物园应通过自然行为展示传播生态知识。而西安该园的互动项目,却将猛兽幼崽塑造成“可撸”的萌宠,向公众传递“野生动物可驯化”的错误认知。调查显示,参与过类似项目的儿童中,54%认为“狮子和小猫一样安全”。这种误导可能会给人,尤其是孩子输入错误认知,当他们遇到成年狮子时,失去强烈的自我保守而陷入被动危险境地,因此“撸狮”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集体无意识——当幼狮沦为“活体玩偶”,人与动物的关系正在滑向危险的娱乐至死。
2022年行业报告披露,中国动物园门票收入占比已从2015年的72%降至58%,二次消费成为盈利新引擎。但当创收需求突破伦理边界——如昆明某动物园让游客抱猩猩跳舞、成都某基地推出“小熊猫投喂套餐”——动物园便从保护机构沦为马戏团。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项目常以“动物福利”为幌子:园方声称“抚摸有助于幼狮社会化”,却刻意回避人工喂养导致的母婴分离创伤。南非狮子保护专家指出,被迫与人类接触的幼狮,成年后放归野外的成功率不足3%。“付费撸狮”无形中伤害了狮子的天性。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6条禁止虐待动物,但“互动项目是否构成虐待”缺乏可操作标准。反观英国《动物园许可法》,明确禁止游客接触12周以下食肉动物幼崽,违者吊销执照。中国动物园协会虽发布《观赏动物饲养管理规范》,但既无强制约束力,也未将游客互动纳入动物福利评估体系。当北京动物园拒绝金丝猴合影项目时,更多中小动物园却在生存压力下选择妥协。
某环保组织调研发现,68%的游客认为“付费互动是对动物园的支持”。这种善意误解,使得商业剥削被包装成“爱心消费”。殊不知,上海野生动物园曾因小虎合影项目,导致6只幼虎因过度接触感染死亡。参考欧盟《动物园指令》,将游客与野生动物的物理接触列为“绝对禁止行为”,违者按日处经营收入5%罚款。对幼兽展示设定最小年龄(如食肉动物6个月以上)、每日曝光时限(≤30分钟)。
将动物福利指标(刻板行为发生率、婴幼儿死亡率)纳入A级景区评定,对开展不当互动项目者实行“一票否决”。深圳野生动物园转型案例值得借鉴:其取消所有动物表演后,通过生态研学课程实现收入增长22%。杭州动物园设置“动物权利解说牌”,实时展示红外监测的动物压力指数;成都大熊猫基地用VR技术替代实体接触,让游客体验饲养员工作。这些实践表明,敬畏比亲密更能唤醒生态意识。
一头蜷缩在游客怀中的幼狮,与马戏团里跳火圈的熊、海洋馆中直立游泳的虎鲸,共享着同样的悲剧内核——它们被迫以扭曲的姿态满足人类的娱乐凝视。或许只有当动物园收起“萌萌哒”的生意经,重新成为传递生命尊严的课堂,当公众学会在远处欣赏野性的光芒,而非用268元购买十分钟虚假的温暖,我们才能理解:真正的亲近,始于对距离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