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
共谋治理现代化 共赴城乡一体化
奋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核心城区
蓝图绘就,号角催征!
新碶街道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坚定树牢首位意识、奋力扛起首位担当,以“高品质城乡建设、高水平城市治理”为核心,统筹规划“一片一体一核心”功能布局,以满格状态全力以赴抓开局、拼首季,在新的一年干出新成效、实现新跨越,全面融入北仑“勇争一流”使命进程。
林思谕 摄
(一)
坚持为全域谋未来
悉心描绘品质城乡布局
一是打造东部“品质人文”核心区。
聚焦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借鉴“最美上学路”成功经验,加快打造口袋公园、桥下公园、市民驿站等“金角银边”,着力勾画“三河六岸”沿线风光。聚焦实现“高水平文化供给”,以青年运动中心、新碶综合文化中心、贺友直纪念馆为核心节点,全力打造“秀美中河”文化带。
二是打造中部“港产融合”综合体。
系统实施临港产业集聚区土地要素综合整治,试点探索“低、小、散”企业联合再开发低效用地模式,推动渤海路村发展留用地“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早日形成招商引资成果。做优做实工业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范围由“部分试点”向“全域覆盖”转化,进一步规范工业不动产租赁备案及土地二级市场流转。
三是打造西部“农旅共富”示范片。
积极响应全区“千万工程”再深化、和美共富新启航三年行动部署,牢牢把握“稻香”核心IP,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农旅新模式,加快建设稻田观景台、稻香博物馆等14处特色风貌场景,探索构建“共富驿站+数字大脑+邻里中心”的共富服务矩阵,推动高塘片由资源依赖型村庄向多元化综合价值体转型。
林思谕 摄
(二)
坚持为全区试制度
奋力书写和美港城图景
一是推动攻坚能力提效。
聚焦破除“法定征收”与“模拟征收”制度性屏障,探索征迁协议“一次签订”、土地报批“全程适用”的可行性,推动“四个100%”步入2.0阶段。
二是推动党建引领提标。
迭代社区党建多跨联建模式,创新开办“新声”论坛,推动联建部门、社区两委、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汇聚一堂,共商共解小区“居业物”矛盾。聚焦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建强用好全市首个“网约车司机之家”,力争打造全省首个骑手群体党建示范标准。激活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引入青年自习室、直播经济、全龄教育等多元业态。
三是推动政务服务提能。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增值化服务改革,重新梳理企业项目“一站式”申报流程,打通部门协同过程堵点,明确项目申报“第一受理人”职责,确保专人专项专管、全程跟踪服务。持续做大工业社区企服体系,探索推广大港“新工人夜校”模式,为北仑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邹诗琪 摄
(三)
坚持为社会强治理
全力夯实平安善治基础
一要让治理有“力度”。
全力当好全区“大综合一体化”基层治理改革探路先锋,探索构建集无人机平台、视频监控网络、应急救援车船队于一体的“空天地”立体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拉高在建的新碶治理中心功能定位,将中心打造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数智高地。
二要让管理有“尺度”。
聚焦民生“小切口”,坚持城市管理“问题导向、重心下移”。有序推进物业专业化服务改革,依托网格化治理、物业化服务、一体化保洁,有力破解城中村“脏、乱、杂”治理难题。全力破题市区“停车难”这一高频热点,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盘活边角地、“征而未用”土地、道路两侧等闲置空间,联动执法部门开展外来“僵尸车”常态化整治。
三要让城市有“温度”。
充分挖掘新碶核心商圈价值,坚持小微商业主体支持和管理“双向加码”,多层次发力“地摊经济”“月光经济”“直播经济”,积极带动北仑重拾“人间烟火气”。严密关注电动车充电、群租房、娱乐场所等重点领域,重点落实沿街店铺等“九小场所”24小时动态监管,“一收一放”间培育城市的“活力”与“定力”。
来源丨记者 戴金栋 邬知廷 通讯员 马维娜
一审丨支倩君
二审丨沈焰焰
三审丨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