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的羽毛晾晒区。何义安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羽毛球运动持续火爆,加之鹅毛、鸭毛等原材料紧张,羽毛片价格不断攀升,导致羽毛球价格频频上涨。据统计,尤尼克斯、红双喜、翎美等多家知名羽毛球品牌已多次发布调价公告,涨幅普遍在40%到60%之间。在这场涨价潮中,安徽无为这座小城因其在羽毛羽绒产业的深厚底蕴而备受瞩目。

作为“中国羽毛羽绒之乡”,安徽无为已拥有40多年的羽毛羽绒加工历史。如今,全国大量刀翎毛在此诞生,羽毛球年产能高达1800万打。但价格波动下,这座以加工和代工为主的产业小城也面临着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等挑战。

从小商小贩到产业集聚

无为毗邻长江,丰富的水网造就了规模庞大的鹅鸭养殖业,鹅毛、鸭毛资源丰富。无为的羽毛羽绒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苏浙沪地区的商人来到无为收购羽毛,启发了当地人开始仿效。随后,无为人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毗邻苏浙沪的地理优势,走南闯北收购羽毛,销往外地加工企业。

无为市羽毛羽绒协会秘书长杨能玉回忆,当时,常年在全国收购羽毛的无为人达到数千人。

安徽省蓝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信长抓起筐中一把翎毛检查,刚好200根上下,误差只在几根之间。这项绝技,是他几十年职业生涯的证明。

借助改革东风,加工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无为市第一家羽绒厂——上海申达公司官镇羽绒总厂宣告成立,由上海出设备、技术和工人,无为提供原料。后来工厂虽然停办,但是技术人员和工人流向全县。再后来,不少走街串巷的“毛贩子”开始追求高附加值产品,带着资金、技术以及渠道回到无为,建造大大小小的羽毛羽绒加工厂。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无为也逐渐成为全国羽毛羽绒贸易集散中心。

“我们有渠道,也有技术,为什么不自己发展呢?”永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必勇回忆,早年他从事羽毛收购、贩卖,去过黑龙江、江苏等地,有了较为稳定的上游供应链后,决定自己加工。“在羽毛加工领域,得家禽者得天下。”赵必勇说。

无为市无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罗志刚表示,羽毛羽绒加工属于轻加工细分市场。随着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产业集聚效应得以迅速放大。稳定的上游渠道以及成熟的技术工人,让无为快速成为全国羽毛羽绒贸易集散中心。“这也为无为形成以羽毛羽绒等原料贸易为基础的羽毛球生产、羽绒制品加工等完整产业链提供了坚实基础。”罗志刚说。

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2015年,无为市正式规划建设羽毛羽绒产业园,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以应对产业发展新形势。园区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符合生产要求的环境,还改进了管理方式,便于政策对接和规模效应的发挥。

永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于园区建设的企业之一。记者在永胜公司的厂房里看到,数台羽毛球切片机正把羽毛快速切割成标准的羽毛片,随即放入毛片分选机中,羽毛片被分门别类送入不同筐中。“最开始我和妻子从事羽毛片生产,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市场预判,全靠经验,管理上较为松散。更重要的是地方也不大,没办法引入机器,只能靠手工,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赵必勇说,2017年,永胜公司正式搬进产业园区,不仅产能大幅提升,管理也更加规范。目前,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917万元。

为提升产业凝聚力,当地成立无为市羽毛羽绒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条款,规范企业运作方式。同时,牵头编制羽毛羽绒行业发展规划,整合原料市场,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开展培训,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我们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全力当好服务员。不仅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还着力从企业共性问题、重要问题入手,以点带面破除企业发展瓶颈。”罗志刚说。

羽毛羽绒加工位于产业链中游,下游是终端产品,上游是羽毛等原材料,往往需要较大现金流。杰翔羽毛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杰表示,目前,羽毛球等终端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但上游鹅鸭养殖量并没有显著提升,导致原材料目前仍是卖方市场,加工端议价能力弱。而下游多为知名品牌等大企业,交易中话语权更大,往往采用赊销等方式,占用加工端不少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周转,一旦出现生产迟滞等问题,容易扩大风险。”俞杰说。

针对产业特点,当地定期与重点银行召开银企对接会,并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进行点对点沟通,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同时,羽毛羽绒产业园与无为市城投公司组建融资平台,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我们建设了羽毛仓库,企业在缺少资金时可将产品放置其中,银行以此为抵押物在融资平台上为企业提供贷款,减缓企业因为产品流转不畅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罗志刚说。

打造品牌提升产业价值

安徽光明体育用品公司是一家从事羽毛片加工到终端制造全过程的企业,也是当地最大的一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记者在其车间见证了羽毛球从羽毛片到成品的制作过程:16根羽毛片被植毛机插入球头,随即在羽毛片和球头结合部位均匀涂满胶水将其粘牢,一个羽毛球雏形就完成了。

公司副总经理阮传海表示,羽毛球工序其实很复杂,首先是将鹅毛、鸭毛通过漂洗、晾晒、炕毛、分拣、切割等环节制成羽毛片,流入下游羽毛球厂后再经历新一轮的筛选,最后与球头组装。

当前,无为已获评“中国羽毛羽绒之乡”“中国羽毛球产业基地”“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无为已拥有羽毛羽绒企业13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2家;年产值达50亿元,实现税收达8932万元,从业人数3万余人,羽毛羽绒产业在这里集聚成势。

然而,部分企业家对产业蓬勃发展背后的隐忧也表达了担忧。由于产品议价能力较低,市场价格波动往往依靠压低企业利润空间来解决,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成本倒挂。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羽毛球价格暴涨暴跌,产业整体受到不少影响。

俞杰对价格波动印象深刻,当时上游涨价意愿强烈,但下游提价幅度又有限,上下游涨价幅度差需要资金填补;到年底价格出现回落时,上下游观望心态又非常强烈,库存周转率下降也带来不少资金缺口。

罗志刚表示,当前园区内还是多为加工企业或者代工企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可替代性强。因此加大力度做好品牌建设,拓宽拓深产业链条是当前发展重点。

“羽毛球是非必需品,消费者价格弹性较大。要提高附加值,只能在加工端提升羽毛球质量,销售端增强品牌效能。”阮传海说。

光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2002年设立,从羽毛片加工起步,2007年正式介入羽毛球成品代工,2010年注册羽毛球品牌“翎美”。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翎美”已入选《2024年CNPP羽毛球行业十大品牌榜中榜名录》。“回望过去,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品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阮传海感叹道。

罗志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产业优势,依托中国羽毛羽绒之乡品牌优势和中国羽毛球产业基地资源,加快引进一批羽绒寝具、羽绒制品等产业下游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羽毛羽绒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让羽毛羽绒园区产值达到100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李思隐)

来源:经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