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彩灯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白晨
蛇年春节,中国迎来一场规模宏大的“文旅浪潮”。据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的数据显示,1月28日至2月4日这8天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过了23亿人次,彰显出全国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市场的强劲活力。这一现象背后,文旅消费升级与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非遗、冰雪、避寒三大主题成为驱动春节出游的核心动力,共同勾勒出文化与自然交织的全新文旅图景。
非遗游推动“遗产”向“资产”转化
2025年是“非遗版春节”的首秀。随着春节成功申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据飞猪2025年1月相关数据显示,“非遗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133%,逛灯会、穿汉服、体验民俗活动成为热门项目。广东汕头将潮汕英歌舞与非遗美食结合,让游客领略到“活态文化”的独特魅力。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四川成都街子古镇的长街宴、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等非遗文化展示地,凭借沉浸式年俗体验备受游客追捧。
如今,非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示,而是通过与现代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场景。
途家平台2025年春节期间的数据表明,包含“春节”“过年”“民俗”“非遗”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4.2倍。这一数据体现了游客对“春节游”“非遗游”的浓厚兴趣,也反映出当代游客对传统文化深度体验的渴求。他们既想感受红灯笼与春联营造的视觉年味儿,也渴望亲手打年糕、学剪纸;既希望在社交媒体分享打卡照片,也想带回一份非遗手作留念。这种需求倒逼文旅产品不断创新,推动非遗从“遗产”向“资产”转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冰雪游与避寒游“双向流动”
春节期间,哈尔滨的冰雕雪塑与汕头的南澳暖阳、长春的雾凇奇观与昆明的海鸥翩跹形成奇妙对比。
冰雪游从东北向南方城市蔓延扩展,生动折射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显著成效。而“北纬25度旅游黄金带”则凭借优越的气候条件,催生出热度攀升的“避寒游”热潮,充分展现了气候资源的产业化潜力。这种基于气候差异的文旅分工,既是对自然禀赋的深度开发,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差异化表达。
“北上冰雪,南下避寒”的南北“双向流动”,反映出人们对差异化文化体验的追求。在-30℃的东北,冻梨摆盘、冰灯庙会构筑起北方独具特色的年味儿图腾;在北回归线穿越的潮汕地区,工夫茶香浸润的“闹热”场景正演绎着南方别具一格的春节叙事。当泼水成冰的物理奇观遇见围炉煮茶的生活美学,地域气候的天然分野与文化基因的独特表达共同构成中国春节文化的多元拼图。
国内游与跨境游“内外双循环”
当240小时免签政策与中国年相遇,春节经济开启了全球新篇。外国游客在中国既能体验传统春节习俗,如在西安城墙学写春联、在成都火锅店感受“烫毛肚”的乐趣,还能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挑选生肖文创产品。
途家民宿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含“可接待外国人”标签的房源数量增长30%,服务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推动文旅产业全球化布局。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也走向世界,将舞狮表演带到了悉尼歌剧院广场,让春节集市现身纽约时代广场。这种跨文化对话正在重塑春节的全球意象,使春节不仅是华人的传统节日,更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
2025年春节文旅市场的火爆,是消费复苏的体现,也是产业转型的契机。非遗、冰雪、避寒三大主题的成功表明,文旅产品应扎根传统文化,结合地域特色。春节的“流动”不断书写新故事,当传统年俗与现代体验交织,当南北温差转化为经济热度,当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文旅产业正以包容与创新的姿态迎接黄金时代,23亿人次共同参与的这场春节文旅盛宴,为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