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江苏,灵毓秀之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回溯春秋,吴地初兴,“饭稻羹鱼”便是彼时民生之写照。河湖纵横,鱼鲜肥美,百姓以稻米为炊,佐以鲜鱼烹制的羹汤,质朴而鲜美,尽显水乡生活之真味。
《楚辞・大招》云:“内鸧鸽鹄,味豺羹之。魂乎归来!恣所尝之。”虽非直述江苏,然亦可想见彼时南方饮食对鲜美的追求,江苏饮食之雏形,或正脱胎于此,为后世的珍馐百味埋下伏笔……
及唐宋,经济繁盛,漕运通达,四方食材汇聚于此,江苏饮食更趋多元。淮扬菜崭露头角,文人雅士纷纷折腰。苏轼任徐州知州时,率众抗洪保城,百姓感其恩,以猪肉馈赠,东坡遂创东坡肉,后传至江苏,融入当地风味,成为淮扬菜系经典。
彼时,扬州作为东南都会,饮食精致考究,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盛景,可想见酒肆食坊林立,佳肴美馔琳琅,引得世人竞逐,名厨巧思,于烟火间雕琢美味,将饮食化为艺术,让淮扬菜声名远播。
至明清,江苏饮食达鼎盛。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明清留都,宫廷饮食与民间风味相互渗透。明成祖迁都北京,大批厨师随行,却也有诸多技艺留于南京,丰富当地食单。苏州、无锡等地,点心小吃精巧绝伦,糕团细腻,甜咸有度,宛如江南丝竹般温婉雅致。
袁枚所著《随园食单》,诸多篇章涉及江苏美食,详述食材遴选、烹饪技法,为后世探寻彼时江苏饮食风貌留下详实墨痕,宛如开启一扇通往古代饕客世界的大门,尽展江苏饮食的精致与大气。
今时今日,江苏饮食依旧秉持传统、推陈出新。街头巷尾,鸭血粉丝汤热气腾腾,慰藉着往来过客;淮扬宴席之上,文思豆腐细如发丝,大煮干丝鲜香四溢,传承着古韵今风。
江苏饮食文化,恰似千年陈酿,越品越醇,承载着历史,滋养着当代,向着未来,继续书写美味传奇。前几天去了江苏才发现,最好吃的不只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这10种更是一绝……
1:龙袍蟹黄汤包。属金陵菜、金陵小吃,在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
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途经南京六合龙袍镇,品尝了当地乡民精心制作的蟹黄汤包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乡民们便将其命名为“乾隆汤包”。
自此,龙袍蟹黄汤包名声大噪,成为了皇室贡品,后流传至民间,成为南京人引以为傲的传统美食。
龙袍蟹黄汤包以皮薄如纸、吹弹即破、馅料鲜美、汤汁浓郁而著称。其制作原料极为讲究,选用正宗长江系中华绒螯蟹的母蟹,其蟹黄丰满、蟹肉细嫩,搭配新鲜猪肉和原味鸡汤,经过多道工序精心调制而成。
特别是剔蟹黄、蟹肉的过程,有近十道工序的精细操作,确保了蟹肉蟹黄的纯净与鲜美。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制蟹油、做皮汤、调馅、擀皮还是捏包、火蒸,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确保每一个汤包都能达到最佳口感。蒸熟的汤包晶莹剔透,香气四溢,包子馅清晰可见,品尝时再佐以香醋、姜丝,其味鲜美无比。
2:黄桥烧饼。江苏泰兴黄桥镇的传统小吃。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更承载着一段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佳话。
它的历史渊源深厚,与1940年的黄桥战役紧密相连。在那场战役中,黄桥镇的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将烧饼送到前线阵地,为战士们提供了急需的口粮。这一举动不仅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也让黄桥烧饼声名远扬。
黄桥烧饼的特点在于其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独特制作工艺。它选用当地优质的小麦面粉、芝麻、猪油等原料,经过精心揉制、包馅、烘烤而成。
烧饼外皮酥脆,内馅鲜美,趁热食用更是美味无比。除了传统的猪肉馅,现在还有葱油、肉松、香肠、桔饼、桂花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每当咬下一口,那酥脆的外皮与鲜美的内馅在口中交织,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让人回味无穷。
3:扬州三丁包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时期。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的丁师傅为其精心制作了这款以鸡丁、肉丁、笋丁为馅的包子,乾隆品尝后大为赞赏,三丁包子由此得名并流传至今。
扬州三丁包子的特点在于其馅心的精细制作和面皮的松软可口。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按一定比例搭配,鸡丁选用隔年母鸡,肉质肥嫩;肉丁则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笋丁根据季节选用鲜笋,以保证脆嫩的口感。
三种食材的完美结合,使得包子馅心鲜、香、脆、嫩俱备,肥而不腻。而包子皮则洁白如雪,口感软而带韧,食后不粘牙,且能够充分吸收馅心的卤汁,使得整个包子松软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咬下一口三丁包子,那鲜美的馅心与松软的面皮在口中交织,鸡丁的鲜嫩、肉丁的醇厚、笋丁的脆爽,以及卤汁的浓郁,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美食画卷。这样的口感体验,无疑让人流连忘返,忍不住想要再次品尝。
4:镇江肴肉。又名水晶肴肉或水晶肴蹄,是江苏镇江地区传统凉菜,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是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据说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镇江知府吴盛烈所创,用以招待来访官员。另有传说,古时酒店小二误将硝当作盐腌制猪蹄膀,结果煮制后的肉质红润,皮白肉嫩,宛如水晶般晶莹剔透,因此得名“水晶肴肉”。
肴肉在发明之初,硝对于肉质的软化、防腐和固色产生了粗盐腌渍时无法达到的效果。不过,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现代制作过程中已不再使用硝,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腌制和煮制工艺。
肴肉皮色洁白,瘦肉红润,光滑晶莹,卤冻透明,肉质细嫩,香嫩不腻,具有香、酥、鲜、嫩四大特色。食用时,将其切成厚薄均匀的长方形小块,再配以镇江的金山香醋和姜丝,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镇江肴肉不仅是镇江人民的骄傲,也是江苏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无论是家宴还是迎客,镇江人的饭桌上都少不了肴肉。它甚至曾出现在开国第一宴的菜谱中,现已成为国宴上的“常客”。此外,镇江肴肉还开始作为旅游零食销售,方便游客随时随地品尝这一美味。
5:无锡酱排骨。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大约1875年左右,当时无锡南门的一家饭馆莫盛兴,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背脊和胸肋骨,创新性地加入了多种调味料,经过精心煮制,使其变得酥烂入味,起名为酱排骨,作为下酒菜出售。
无锡酱排骨的独特风味,源于其制作工艺的讲究和酱汁的精心调制。选用猪肋排为主料,经过腌制、炸制、蒸制和炖煮等多道工序,每一块排骨都充分吸收了酱汁的醇厚与香甜。
酱汁由酱油、糖、料酒、姜、葱等多种调料熬制而成,甜中带咸,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排骨的风味。
炖煮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既要保持排骨的肉质鲜嫩,又要让酱汁充分渗入骨髓,达到骨酥肉烂的效果。品尝无锡酱排骨,肉质酥烂,酱香浓郁,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6:昆山奥灶面。关于“奥灶”二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与乾隆皇帝有关,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品尝此面,觉得面味不同一般,故赐名“奥灶面”。
另一种说法是,奥灶面原本是由“鸭浇面”演变而成的,因昆山一带土话中“鸭浇”与“奥灶”读法相似,故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称奥灶面之名源于苏州昆山当地土话中的“污糟”,意为龌龊、不干净,起初是因不良店家造谣攻击某家口味独特的面馆而得来,后来该面馆索性将面取名为“奥糟面”,使面馆愈发出名,“奥灶面”之名也由此流传开来。
奥灶面的独特风味,源于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食材。面条选用手工拉制的碱水面,细如银丝,煮熟后弹牙爽滑。汤底由猪骨、鱼骨、鳝骨和鸡鸭等原料精心熬制,经过长时间的煨炖,汤色绯红,滋味醇厚鲜美。
浇头种类丰富,包括爆鱼(油炸的鳊鱼块)、焖肉(酱汁炖煮的五花肉)、卤鸭等,每一种都经过精心烹制,风味独特。品尝奥灶面,面条筋道,汤鲜味浓,浇头精致,一口面一口汤,再配上鲜嫩的浇头,简直是味蕾的盛宴。
7:千层油糕。江苏扬州的传统小吃。据传,它是由福建人高乃超在清朝光绪年间所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高乃超在前人制糕的基础上,根据发酵的原理,创新性地制作出了呈菱形方块、芙蓉色、半透明的千层油糕,整块油糕共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糕面布以红绿丝,观之清新悦目,食之绵软嫩甜。
千层油糕的独特风味,源于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食材。它采用清肥慢长起酵法制作,使得糕体绵软甜嫩,层次清晰。糕体呈半透明状,色彩美观,宛如一件艺术品。
品尝时,可以感受到糖油的香甜与面糕的绵软完美融合,甜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扬州的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被这道美食的独特风味所吸引。
8:无锡小笼包。又称小笼馒头,是江苏无锡的传统名点,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
据说,它最初源于北宋京城的灌汤包,南宋时传入江南,并在无锡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也有说法认为,无锡小笼包最初是在清朝时期由一位名叫吴启泰的饭店老板发明的。
无锡小笼包的最大特点是皮薄卤多、口味鲜甜。它的外皮薄如蝉翼,蒸出来后晶莹剔透,十分诱人。内馅选用上等猪肉,搭配鲜汤,使得包子在蒸熟后汤汁四溢,味道鲜美无比。夹起小笼包,不破皮、不漏底,一吮便是满口卤汁,味鲜而不腻。
秋冬时节,还有加入蟹黄油的“蟹粉小笼”,更是鲜美可口。无锡人在品尝小笼包时,通常会搭配红汤馄饨或陈醋,既能减轻甜腻感,又能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
制作无锡小笼包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选用上等面粉和水揉成光滑细腻的面团,醒发一段时间后擀成薄皮。
接着,将剁碎的猪肉和猪皮冻(或其他鲜汤)混合,加入适量的调料调味后作为馅料。然后,将馅料包入薄皮中,捏成小圆包子的形状。
最后,将包子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
在享用时,记得遵循“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原则,以免汤汁烫伤口唇。
这样一份热气腾腾、鲜美可口的小笼包,定能让人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9:泰州烫干丝。据《泰州志》记载,泰州干丝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清代诗人袁枚在其烹饪著作《随园食单》中也有提及,描述了将好腐干切丝极细,以虾子、秋油拌之的做法,这与泰州烫干丝的制作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泰州烫干丝的制作工艺精湛,选用当地特产的豆腐干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削、切、烫等多道工序,变化出了如纸丝一般的细腻口感。其中,使用碱水的“提碱”步骤是泰州干丝与其他地方干丝最大的差别,赋予了其独特的口感:既软而不烂,柔里带韧;又挺而不硬,爽滑适度。
泰州烫干丝的特点在于其清淡鲜美、口感细腻且营养丰富。干丝细如发丝,色泽洁白,搭配精心调制的卤汁和特有的小磨麻油,让人一尝难忘。卤汁由白酱油、白糖、味精等精心配比而成,略带甜味和鲜味,再淋上泰州特有的小磨麻油,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泰州烫干丝还常常加入肴肉、香菜、榨菜、香菇、姜丝等多种配料,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多样。这道美食不仅适合作为早餐的开胃菜,也是下酒佐餐的佳品。
10: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是江苏扬州的经典小吃。
关于扬州炒饭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融合进淮扬菜肴的特色,最终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也有传说隋炀帝喜爱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食谱被带入扬州,经当地厨师改良后,形成了扬州炒饭的雏形。
扬州炒饭的特点在于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炒饭选用上等白籼米或新白粳米,煮至熟透且粒粒松散,松硬有度。配料则包括火腿、鸡肉、虾仁、海参、香菇等多种食材,色彩丰富,营养均衡。
烹调时,将辅料炒成带卤汁的浇头,再与米饭一同炒制,使得炒饭颗粒分明、色泽光亮、口感鲜嫩滑爽、香糯可口。品尝一口扬州炒饭,仿佛能感受到淮扬菜肴的精髓,鲜美无比,令人回味无穷。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