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农历2025年正月十五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消散,但一场气势磅礴的“开工交响曲”早已激昂奏响。

从青藏高原海拔数千米处,投资超500亿的超级水电枢纽项目正式启动,巨型水轮机基座浇筑的第一斗混凝土被缓缓注入;到上海临港新区,数千名工人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超级工厂的工地上日夜鏖战,打造属于中国的“芯片之巅”。

从中原大地深处,智能化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的钻机首次突破千米岩层;到东部沿海,超大型海上风电集群的首座风机在汹涌波涛中傲然挺立……

这些看似分散在天涯海角的项目,正以全速交织成一张覆盖高端制造、数字基建、能源转型的宏伟战略网络。

中国人一旦过好了年,那开启的就是恐怖的“速度与激情”,宛如东方巨龙鼓荡不息的强劲心跳。

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新春后的中国,多个重大项目按下“快进键”。从各地的开工项目清单分析,就能清晰触摸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脉搏。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与大规模储能基地紧密结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实现了超越时代的深度融合;深圳的量子通信技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利用微观世界的量子纠缠现象搭建全球最安全的通信网络雏形;广西柳州的汽车工业智能工厂内,每一辆汽车都配备了超百个智能传感器,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实时交互。

这些鲜活的场景勾勒出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清晰路线图,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孵化场。

权威数据表明,202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预计飙升至5万亿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

如此惊人的加速度,正让曾经横亘在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卡脖子”项目清单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不断缩减。

前不久,印度报道报道,中国绝大多数“卡脖子”项目已经实现重大突破,一些科学项目,正在对美西方形成“卡脖子”。


这也难怪,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扭秧歌下场时,张艺谋导演特意设置了一个演员抓住机器人脖子,推下场的意味深长的“彩蛋”。

从2024年底到现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世界发现中国好像突然“不装”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镇国神器问世、亮剑等,令人目不暇接。

站在全球战略高度审视,中国新春开工潮背后涌动的是对发展战略主动权的奋力争取。

当全球资本在加息周期和经济不确定性中踌躇不前时,中国无疑向世界所展示出超大规模市场的确定性,以及将要注入的新活力和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6个省、区、市发布2025年重大工程项目相关投资清单,总项目数超1.3万个,总投资额合计超38万亿元。

当个别国家妄图构建“小院高墙”实施技术封锁时,中国企业在非洲广袤土地上建设首个5G智能农业示范区,帮助当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东南亚,中泰高铁项目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进一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中马食品产业园、智利车厘子专列等项目,正在书写开放合作的新叙事。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定力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表现得格外突出。在最新一届国际机械工业科技成果评选中,450项获奖成果里有210项涉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这不仅是突破重围的奋进之举,更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的宏大之业。

或许有人会心存疑虑: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投资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答案其实就藏在春节档突破90亿票房所缔造的文化消费奇迹中,藏在春节假期中国游客在全球各地掀起的消费热潮里,更藏在中西部地区每一个县城如雨后春笋般兴建的高端科技实训基地中。

当14亿中国人的创新活力被新基建的浪潮充分激活,当“工程师红利”与“场景革命”形成强大合力,中国经济的飞轮效应已然势不可挡。

正如浩浩荡荡跨越山川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在看似平静的地下管道中,每一股水流都蕴含着改写区域水资源格局的巨大力量——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最生动的写照:不事喧嚣,却意志坚定;不事张扬,却气势澎湃。


历史的看,东方巨龙的心跳,从来都不是单调的重复。全面进入收获期的中国,正在经历国运的立体突围,经历从“规模红利”到“系统红利”质变。

2025年据说是一个利好中国之年,站在世界新旧秩序激烈交替的关键十字路口,我们又一次接续向前,全速奔跑,就是为了更响敲击上万年的东方文明钟声,更高维点亮指引人类前行的中华灯塔,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令人快慰的幸事。

解 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