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追到法制咖,某些人的脑回路比赌局还刺激。

一、偶像转型迷惑行为大赏:从女团成员到赌场“荷官”

娱乐圈偶像退役再就业的姿势向来五花八门:有人转行带货日入百万,有人退圈嫁入豪门,还有人考编上岸当公务员。

但前SNH48成员吕相宜的选择绝对能入选《内娱迷惑行为图鉴》——别人退役后最多塌个房,她直接给自己盖了座“法治教育基地”。



这个2003年出生的00后妹妹,在判决书里活生生把自己演成了现实版《赌神》:组织德州扑克赌局、招揽赌客、收取台费...整套操作行云流水,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拿的是《狂飙》高启盛剧本。



最讽刺的是,当年被宣传为“传递偶像正能量”的SNH48,如今其前成员却在法庭上成了开设赌场罪的被告人,这剧情走向恐怕连编剧都不敢写。



二、当饭圈话术撞上刑法条款,啪啪打脸

事件曝光后,某些粉丝的洗地话术堪称“当代阿Q精神教学案例”。

洗地话术1.0版:“姐姐只是收场地费!”

《刑法》303条明确定义,只要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开设赌场,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就构成犯罪。

台费、茶水费、服务费……甭管你起什么文艺名字,本质都是“抽水”。就像给涉黄场所改名叫“情感交流中心”,该违法还是违法。



洗地话术2.0版:“德州扑克是智力运动!”

体育总局确实在2012年将德州扑克列为体育竞技项目,但重点在于——体育竞技≠赌博活动!

这就像菜刀在厨师手里是工具,在歹徒手里是凶器。关键看你怎么用,而不是东西本身是什么。

洗地话术3.0版:“她才20岁不懂事!”

灵魂拷问,20岁能签经纪合约、能开工作室、能收打赏,结果连“组织赌博犯法”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懂法”还是“选择性懂法”?

建议某些粉丝别忙着洗地,先给自家偶像众筹一个“法律常识速成班”名额。



三、娱乐圈“法盲生态”令人心忧,明星为何总在刑法边缘蹦迪?

吕相宜事件不是孤例,而是娱乐圈“高危操作链”的冰山一角。

“钞能力”幻觉:某些艺人把高收入等同于“特权”,觉得能用钱摆平一切。从某顶流涉嫌性侵到某歌手吸毒,再到这次的赌场事件,本质上都是这种幻觉作祟。



团队专业度掉线:艺人身边常年围着只会说“好好好”的应声虫,连基本法律风控都没有。就像开着没有刹车的豪车飙高速,翻车是迟早的事。

饭圈溺爱反噬:粉丝无底线包容反而成了“毒药”。当年某rapper涉毒,粉丝集体刷屏“哥哥压力大”,这次开赌场又变成“她还小不懂事”,这种溺爱无异于给艺人递上“免死金牌”。



更荒诞的是,某些经纪公司给艺人培训课程表上有声乐课、形体课、表情管理课,唯独没有《民法典》《刑法》通识课——合着在娱乐圈混不需要知道基本法律常识?

四、被畸形饭圈文化绑架的年轻人,身在赌局外却成输家

这起事件最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赌局本身,而是评论区里大量00后粉丝的“法盲式发言”:

“姐姐只是和朋友打牌收点辛苦费。”

“抓她不如先抓澳门赌场。”

“二十岁犯错怎么了?你们没年轻过吗?”



这些言论暴露出三个残酷现实:

1、青少年法治教育严重缺失,连“开设赌场罪”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却能把偶像行程倒背如流;

2、价值观严重扭曲,把违法犯罪美化成“有个性”,将遵纪守法贬低为“平庸”;

3、集体性认知失调:为了维护偶像,宁愿扭曲事实也不愿直面错误。

当这些孩子将来面对职场规则、社会法律时,难道也要用“我家哥哥/姐姐说……”来解决矛盾吗?

五、给娱乐圈装上“法治安全带”,迫在眉睫

要阻止这类闹剧重演,需要多方合力给行业“上规矩”。

对艺人,建议演艺合同新增“法律知识考核条款”,考试不及格暂停商业活动。同时,建立“艺人黑名单”制度,触犯刑法者永久禁入行业。



对经纪公司,强制配备法务团队,重大决策需出具《法律风险告知书》。并且,每年开展“法治体检”,参考银行反洗钱审查机制。

对粉丝,后援会应聘请法律顾问,避免集体性认知偏差。

对社交平台,应该对“洗地违法言论”启动AI预警机制。

对监管部门,将法律常识纳入选秀节目必考环节,建立“文娱从业者法治信用档案”。



结语

吕相宜事件看似是娱乐圈又一个吃瓜素材,实则撕开了文娱产业法治化建设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当20岁的年轻人把赌场当副业,当粉丝把洗地话术当饭圈Battle工具,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某个偶像的堕落,更是整个行业的生存土壤。

最后送所有从业者一句话:你可以不懂五线谱,但必须读懂刑法条;你可以不会跳公演曲,但必须学会走正道。毕竟,人生不是德州扑克,没有“重新发牌”的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