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现在不少家长,像上了“战场”似的,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似乎只有拼命赶超,才能赢得未来。
这些家长,焦虑得不得了,总觉得如果孩子不早早成才,未来就会落后。
为了避免这种“落后”,他们把孩子塞进各种补习班,报上各种特长课程,仿佛世界的重担全落在了他们孩子的肩上。
然而,这些家长似乎忘了一点:
学习,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稳步的积累,而非急功近利的冲刺。
试想一下,假如每个家长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看到成绩上有点小波动,就心急如焚,那么,孩子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真正的“学霸家长”,其实并不只关注分数的高低,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路上,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成绩确实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谓“鸡娃”的教育模式,暴露出很多家长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看看家长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过度依赖外力、急功近利,以及过重的权威性控制,这些都是问题的根源。
01 过度依赖外力,忽视思维的培养
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立马就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目标明确——提高考试成绩。
家长们大多认为,孩子能不能拿到好成绩,完全依赖于外部辅导、外部老师,而忽视了孩子自主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短期内,成绩的提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欣慰,但这种提升,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反而,过度依赖外部辅导,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主动思考的动力,甚至削弱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自信。
有一位家长曾告诉我,她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每次家长会上她都能骄傲地展示孩子的成绩单。
为了让孩子更上一层楼,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特别训练”:
除去学校的补习外,还为孩子报了数学、英语、物理等各类辅导班。
表面上看,孩子成绩越来越亮眼,甚至在学校里成了“小学霸”。
但是,直到有一次老师提到,孩子虽然做题速度快,但对背后的知识原理理解得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原来,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而是应试技巧的堆砌上。
这种表面的成绩,难以支撑孩子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继续前进。
真正的学霸家长,应该知道,辅导班能帮助孩子提高分数,但无法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自己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逐步积累。
02 过分急功近利,错失长期潜力
当前的家长,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下,常常焦虑于孩子未来的成就,急功近利地期望看到短期内的成绩提升。
他们认为,孩子如果没有在某个学期拿到班级前几名,就等于自己的教育失败。
这种心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为显著。
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走得更远,反而会让他们错失最宝贵的成长时间。
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常常源于家长的焦虑心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提前超前的培训,才能让孩子站上“高起点”。
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和一颗未萌芽的种子一样,需要时间的滋养。
过早地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成绩中等偏上,她便决定为孩子报了多个辅导班,甚至把孩子送去奥数和各类特长班。
结果,孩子成绩确实有所上升,但她渐渐发现,孩子开始变得焦虑,甚至开始讨厌学习。
成绩的上升背后,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流失,直到孩子升上初中,成绩大幅下滑。
显然,过度的短期冲刺并没有带来长远的好处,反而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崎岖不平。
真正的学霸家长,注重的是孩子长期的潜力,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在稳定的步伐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成绩的提升。
他们能够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确保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
03 过重的权威,缺乏情感联结
一些家长,尤其是传统教育背景较强的家长,往往认为教育就是“指令式”的,孩子要完全服从家长的安排。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的学习完全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而不是出于自我驱动。
这种方式虽然可能让孩子在短期内表现得较为优秀,但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逐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有一位高年级学生告诉我,尽管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他感到自己的学习完全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而他自己却早已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更严重的是,这种“强权式”教育,常常让孩子感到压抑,失去了自己对未来的认知和兴趣。
优秀的家长知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启发。
他们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指挥官”。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够健康成长,还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真正的支持和温暖。
所以说,为了避免“鸡娃”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家长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真正的责任,并不在于一味地追求短期的成绩,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
家长要耐心,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压力来强迫孩子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真正的自我驱动下,走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