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当地民兵戴着头灯前往搜救现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新华社四川筠连2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

阮桢踩着滑坡带里湿滑锐利的石头,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着,他手持着生命探测仪等高科技设备,在滑坡区域内不停探测……

阮桢是中国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灾情发生后,阮桢立即带领团队赶赴灾区参与搜救。

“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搜救,绝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多一点坚持,就多一分希望。”他说。

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定已造成10户民房、1户生产用房被掩埋,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

灾害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紧急驰援、迅速集结。武警、消防、应急、公安、交通、医疗、通信、电力等救援力量949人,挖掘机、消防车、救护车等救援设备200余台次在现场全力搜救。

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李万强介绍,根据滑坡情况,救援力量被分为多个救援小组分区分网格开展救援,每个小组配备专业搜救设备、专业通讯设备和熟悉情况的基层干部。

滑坡体状态不稳定,现场地质情况复杂,不时还有滚石从山上落下……救援进入第4天,面对重重困难,搜救行动仍在争分夺秒推进。

除了挖掘机,救援人员还带着搜救犬、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倾斜航摄仪等专业救援设备,根据计划分区域进行搜救。

佩戴专业监听耳机,凝神屏息,根据声音的传播方向和音量强弱,搜寻失联被困人员所处的方位……在现场,消防队员运用音视频生命探测仪,不仅能探测被困人员发出的声音,如呼喊、敲击等,还能通过狭长的摄像头伸入碎石内部进行搜索。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在半山坡上架起轨道式边坡雷达阵地和便携式边坡雷达,对滑坡体两侧山体进行实时安全监控;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抢险队携带无人机、倾斜航摄仪等测绘工具,为安全救援提供科技支撑……在滑坡带上,挖掘机和搜救人员不离不弃。


2月9日晚,地上、空中照明照亮了搜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征宇介绍,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在抢险救援期间,他们还在救援现场及周边部署了无人机、边坡雷达、裂缝仪等7台(套)精密监测设备和仪器,通过“人防+技防”的方式,全天候、全方位地监测预警。

到了夜晚,地上照明车、天上无人机照明等“点亮”黑暗,也为现场抢险搜救争取更好条件。

争分夺秒搜寻的同时,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也在井然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安全转移疏散群众95户360人。

位于沐爱镇的筠连县第二中学临时安置点安置了部分受威胁转移群众,这里不仅24小时全时段供应热饭热菜,还提供安全巡逻、医疗救治等服务。

灾害发生后,当地还组建了专班,“一对一”做好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失联人员家属安抚等工作。

10日上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袁敏兰、心理治疗师马菁赶到安置点,对群众开展健康摸排和心理疏导。

“灾后心理救援是灾害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尽全力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重建心理家园。”袁敏兰说。

为了应对夜晚的湿冷天气,安置点内配备了充足的棉衣、棉被、棉鞋、棉袜等防寒物资。

10日傍晚,随着夜幕降临,安置点内的受灾群众陆续穿上防寒棉衣,围坐在火堆旁,互相聊着家常。

“安置点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冬衣穿,虽然天气冷,但是心里还是暖和和的。”金坪村二组村民李远芝说。

一系列预警升级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展开。刘征宇说,当地正在开展全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着重对全市范围内类似斜坡进行核查,并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区域继续开展多轮次排查。

刘征宇介绍,对类似山区村镇,将采取两方面的预警升级措施:一是以县(区)为单位,组织专业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拉网式排查;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以乡镇为单位上报县(区),再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核查。

“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我们还将逐一登记造册,立即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希望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程度保障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刘征宇说。

来源:新华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