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宁芝
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如不注意变化无常的冷暖,或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据多家媒体报道,我国台湾省遭遇入冬以来最强寒流,全台2月8日凌晨零时至晚间9时,共计78人疑因寒流猝死。
寒流为何会引起猝死?其中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又如何避免悲剧发生?2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咨询了多位医生。
资料图 视觉中国
寒流致猝死主要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寒流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受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大部分猝死患者的死亡都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阳长强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寒冷天气、气温下降会从四个方面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令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面临更大的猝死风险。
直观来看,气温下降会引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心脏负担会因此加重,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事件。
其次,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为维持体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速度减缓。这会促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增加血液黏滞度,无形中提高了血栓形成风险,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寒冷天气还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其中如甲型流感、流感病毒感染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急性心肌炎,而重症心肌炎可直接导致心源性猝死。
另外,寒流导致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人们猝死的风险,“寒流来袭时,许多人会减少户外活动,久坐时间变长,还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使心血管系统高危人群的猝死风险显著上升。”阳长强说道。
资料图 视觉中国
“高危人群”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防患于未然、注意身体预警
据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急诊科医生夏谷雨介绍,寒流中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户外工作者等,“例如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比较差,冷热刺激,影响血管调节。而心脏病或者是糖尿病的患者,这些人群耐受性更差一些。”
关于如何预防寒流引发的猝死,他提醒,老年人对冷热感觉可能会差一些,一定要注意保暖,多添加衣物,尤其要做好头颈部、手脚的保暖。年轻人则可以适当运动,比如散步跑步,“但是一定注意冬季不适合在户外剧烈运动,此外,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寒冷天气下注意避免吃一些过油腻、太辛辣的食物。”
而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夏谷雨强调一定是要控制好基础疾病,按医嘱服药,“最近我们就遇到了一些基础疾病患者过年期间熬夜、忘记吃药,导致疾病复发。”
此外,夏谷雨在采访中表示,患者猝死前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留意这些小细节或能避免悲剧发生。
他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警信号”包括心慌、心悸或是身体的异常疼痛,“感觉心跳加快或者变慢,或者突然胸口疼痛,比如胸闷,有东西压着的感觉,或者只是背痛,或者牙痛,但是牙齿又没发炎。”有脑部疾病的患者的“预警信号”则包括突然出现头晕头痛,一时意识丧失,突然乏力,眼前一黑意识模糊,“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突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等,也一定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