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2025年2月5日,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场,孙颖莎以3:0横扫日本选手木原美悠,全程用时不到30分钟,被网友戏称“光速下班”。
前国乒世界冠军郭焱在直播中激情开麦,表示孙颖莎这球打得有马龙那味儿,她的前三板节奏、接发球变化,简直就是艺术,对手连她的影子都摸不着。
然而,这番“花式吹捧”很快引来了另一位名记的炮轰。
01
贺晓龙开怼
贺晓龙在社交平台发文嘲讽,表示夸到这地步真让人受不了。
随着国乒饭圈化越来越严重,吹捧孙颖莎成了流量密码,但竞技体育不是娱乐圈,运动员不需要‘人设’,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成绩!
所以前些日子,体育总局要求狠抓饭圈文化。
当年刘国梁被骂推动饭圈文化,在他看来现在某些人比他更离谱,连对手实力都不敢正视,这哪是捧莎莎?这是害她!
贺晓龙的炮轰并非空穴来风,国乒粉丝圈的 “饭圈化” 引发诸多乱象。
02
体育饭圈化:从“莎头CP”到“造神运动”
孙王的“莎头组合”,本是在赛场上并肩作战、为荣誉而拼搏的黄金搭档,他们凭借高超的球技和默契的配合,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
但在狂热粉丝的眼中,这对组合却被脑补出了一场又一场的 “爱情故事”。
部分粉丝竟要求两人“赛场贴贴”,此等过度且失当的要求,已然远超对运动员正常的关注范畴。
王楚钦曾因拒绝配合这种毫无根据的 CP 炒作,而遭到部分粉丝的围攻,被骂 “不敬业”。
运动员的本职在于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而非满足粉丝的不切实际幻想,此等行为对运动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数据打榜也在粉丝圈中成风,甚至有未成年甚至参与其中购买了大量的周边、杂志。
拉踩引战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张本美和击败孙颖莎的亚锦赛视频下,粉丝们没有理性地看待比赛结果,而是集体刷屏 “放水论”“状态不佳论”,甚至攻击日本队 “靠归化选手撑场”。
有人感慨,现在的国乒比赛,弹幕比球赛还精彩。赢了吹上天,输了骂教练,中间还夹杂着 CP 粉和唯粉互撕。
看似调侃的话语,却深刻地反映出了国乒饭圈化的严峻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乒协已然洞悉问题的严重性,进而采取了强硬手段。
王楚钦、孙颖莎等运动员也纷纷表态支持,用实际行动抵制畸形 “饭圈文化”,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国乒抵制饭圈文化、回归体育本质的坚定决心。
03
国乒的“狼”真的来了
贺晓龙的嘲讽之所以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关键在于他犀利地戳破了国乒可能存在的 “信息茧房”。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乒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在国际赛场上几乎战无不胜,这也使得部分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国乒的对手依旧是不堪一击的。
但现实永远不会停留在过去,我们的对手们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
以日本男乒的领军人物张本智和为例,虽在新加坡大满贯赛事中被国乒非主力选手薛飞淘汰,然其自身实力与潜力不容小觑。
他从出道以来多次闯入重要赛事的淘汰赛阶段,其快速的进攻节奏和出色的心理素质,让他成为了国乒在男单方面不可忽视的对手。
他的妹妹张本美和,同样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选手,能够通过多变的旋转和落点变化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
况且她年纪尚幼,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于国乒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
反观国乒,如今颇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年轻选手如蒯曼、林诗栋尚未扛起大旗,而日本松岛辉空、宇田幸矢已虎视眈眈。
04
流量与实力的博弈
流量与实力相互博弈的背后,国乒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贺晓龙与郭焱隔空交锋,此恰为这一复杂局面的缩影。
贺晓龙与郭焱的争论,本质上是竞技体育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支持郭一方认为,对运动员加以吹捧可助其营造声势,吸引更多关注,且强调商业价值与竞技成绩并无矛盾。
当今信息传播迅猛,流量能带来更多曝光与商业机遇,确实部分人做到了既增加个人收益,又为体育领域引入更多资金,推动项目发展。
但贺一派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这其中存在巨大的风险,极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在一片赞誉声中迷失自我,进而忽视对手的进步。
在体育界,一旦运动员被过度营销所包围,就容易陷入虚假的光环之中,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手的强大,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05
结语
孙颖莎需要的是客观评价,不是神化吹捧;张本兄妹值得警惕,但不必妖魔化。贺的嘲讽也许是想要说: 体育的尊严,在于尊重每一个全力以赴的对手。
国乒的流量密码,不该是制造“无敌神话”,而是直面挑战、保持清醒。毕竟,观众想看的不是“饭圈连续剧”,而是球台上真刀真枪的较量——那才是乒乓球的灵魂。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