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这药吃不死人的!”

没想到在反诈宣传如此严格之际,江苏无锡竟然发生了一起交易金额高达2亿多元诈骗案,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这个诈骗团队将成本仅几十块的普通降糖药包装成了“糖尿病康复工程唯一特效用药”,售卖价格高达上千元。



更离谱的是,他们的“特效药”竟然还能在电视上公然行骗,利用“康复”患者的现身说法,吸引了全国10万多的中老年人纷纷购买。

那么这些诈骗团伙真的只做了电视广告就吸引了这么多人来买吗?



一起特大养老诈骗案

2022年7月,江阴的王阿姨偶然看到一则电视广告,宣称有一种神奇的药物可以治愈糖尿病。广告中,“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述着服用药物后血糖神奇下降的经历,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红烧肉。

饱受糖尿病折磨的王阿姨看到这则新闻后,毫不犹豫地花费1980元购买了第一批“特效药”,并在客服的推荐下,又以4000多元的价格购买了所谓的“中药包”辅助治疗。

然而,这些没有成分信息、没有商标标识的“茶包”并没有带来任何疗效。最终,王阿姨选择了报警。



然而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一个庞大的诈骗网络逐渐浮出水面,其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涉案金额高达两亿多元。

之后警方通过追踪物流信息,锁定了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发货地点。2023年2月,警方展开抓捕行动,将主犯申某某、谢某及其他涉案人员一网打尽。

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积极开展追赃工作,最终追回赃款1.1亿元左右,为受害者争取了最大程度的权益保障。



2023年11月21日,江阴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法院认为,申某某、谢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老年人财物,交易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最终,法院判处申某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判处谢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被判处相应刑罚。



成熟的流水线运作

这起案件的犯罪团伙运作模式堪称“教科书”级别,展现出一条完整的“杀猪盘”链条。他们深谙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精准地选择了糖尿病这一老年人高发疾病作为切入口。

通过在电视、网络等平台大肆宣传廉价的“辅助降糖胶囊”和“穴位贴”,并将其包装成“糖尿病康复工程唯一特效用药”。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编造了大量治愈病例,甚至伪造专家背书,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之后,他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电话营销体系。一旦老年人拨打电话,就掉入了诈骗集团的陷阱。

他们会利用专业的话术技巧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操控,夸大老年人的病情,列举西药的副作用,制造恐慌情绪,然后将自家产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并以高价销售。



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利润,他们还会采用分层销售、二次销售等手段。

比如,在老年人购买“特效药”后,他们会进一步推荐“中药包”、“穴位贴”等辅助产品,美其名曰“巩固疗效”,实际上只是为了进一步掏空老年人的钱包。

据犯罪分子交代,这些所谓的“神药”成本只有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经过一番包装后,售价却高达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常见的保健品诈骗手段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细数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欺骗老人购买保健品的案例层出不穷。

一些商家会以“知名专家”身份,开展健康讲座,推销所谓的高效保健产品。讲座中,这些专家往往夸大其词,称产品能够治愈各种老年人常见病症,让许多长辈深信不疑。

商家的手段巧妙,通过专家的身份和权威性来增加产品的可信度,误导老年人做出不明智的购买决策。



更有甚者,商家会通过所谓的“免费礼品”、“免费旅游”或“免费体检”等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老年人听到“免费”两字,便难掩兴趣,纷纷报名参加。

活动一开始,商家便开始用免费的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等到老年人深陷其中,才开始引导他们购买那些高价保健品。这些看似无害的赠品,其实是商家营销的陷阱。



除此之外,一些商家还通过“亲情”策略来赢得老年人的信任,诱导他们购买不必要的商品。通过与老年人建立情感纽带,再以“爱护健康”的名义,推销价格高昂的保健品。

老年人在信任的基础上往往难以察觉其中的目的,最终让商家得以轻松完成销售。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5-02-10-《成本几十块,售价几千元!十余万名中老年人被骗2亿多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