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前语言期与内隐记忆,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未被符号化的创伤以及比昂的理论。

在精神分析中,符号化指的是将体验转化为语言或象征的过程。未符号化的创伤意味着这些经历没有被语言或象征系统处理,停留在非语言的层面,如情绪、躯体感觉或内隐记忆中。这种创伤未被“消化”,如同卡在心理系统中的异物,持续以非语言形式干扰个体功能。前语言期的儿童缺乏语言能力,无法用词汇描述体验,因此创伤只能以非语言形式存储。此外,即使在语言发展后,某些创伤可能因为过于痛苦而被压抑,无法符号化。符号化的本质是赋予混乱的体验以结构和意义,使其能被意识识别、反思和调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语言化、意象化和隐喻化。



语言化指的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事件、情感和体验,比如小时候路过商店,我坚持要买一个玩具,妈妈把握丢在了路边,那时我感到自己被抛弃了,我害怕极了。意象化指的是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比如睡梦中的场景,幻想中的场景或者想象出来的场景。比如你总是梦到走到了一个陌生的村落,然后你在村子里找寻某个人。你可能不理解这个梦的含义,因为这是一种象征化的表达。隐喻化,指的是用语言去形容你的体验和感受,比如感觉胸口像是压着一块石头。或者感觉自己的生活像是喝白开水,但是我想要追求的是喝蜂蜜。我们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个体在前语言期遭受过的忽视、虐待和冷落,就会形成未被符号化的创伤。因为这个时候的个体还不会说话,无法用语言表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