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自由联想和情感隔离,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前语言期的心理创伤与内隐记忆。
前语言期通常指的是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语言能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感知世界,比如触觉、视觉、听觉,还有情绪反应。创伤可能包括虐待、忽视、分离、医疗过程中的痛苦经历等。这些经历因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同时考虑到在婴儿期,大脑的神经网络正在快速发育,特别是情感调节和应激反应的区域,比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创伤,可能会影响这些区域的发展,导致日后情绪管理困难。此外,前语言期的记忆主要是内隐记忆,也就是无意识的记忆,比如身体记忆、情绪记忆。这种记忆不容易被后来的语言记忆覆盖或整合,所以创伤可能以非语言的形式存在,比如身体反应、情绪爆发、行为问题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反应的来源,导致难以处理这些创伤。
从狭义上来讲,前语言期指的是0到12个月大的婴儿。从广义上来讲,词汇量并不是很发达的孩子,都可以被视为前语言期。词汇量可能跟前语言期关系不大,但是却跟心理创伤关系很大。我们在象征水平上将心理创伤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前语言期,另一类是在语言期。区别在于,当一个人词汇量足够发达的时候,他就能够更好的解释经历过的心理创伤。这意味着他经历过的心理创伤有机会被整合到人身系统中去,而不是散落在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我们对于童年时期的记忆,也是从掌握了大量词汇之后开始的。比如一个人在3岁的时候掌握了大量的词汇,那么在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他就能够更好的记下来。此时个体处在外显记忆水平,就是可以被表征的水平,可以被象征化的水平,也就是意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