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吉林长春龙嘉机场通往高铁站的连廊间,几根朱红立柱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等烫金标识,如同时光隧道的路标——这里是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的诞生地。

这些吉林省峥嵘岁月的标识,与立柱后展柜中的模型交相辉映,指向着希望的未来——长光卫星“吉林一号”117颗卫星全球组网,中车长客时速160公里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吉林化纤碳纤维等新材料走向世界……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这股春风吹拂,这片黑土地结出一系列创新果实,夺人眼目。

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吉林省立足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重构战略布局,培育万亿级大装备等“四大集群”、发展新能源等“六新产业”、建设新基建等“四新设施”。2024年,吉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16.9%。白山松水间,一股高质量发展热潮催人奋进。

1.求新变新,因“企”制宜转型突围

吉林化纤集团(以下简称“吉林化纤”)碳化车间,银色原丝在280℃高温中舞动,逐渐蜕变为漆黑发亮的“工业黑金”——碳纤维。“一根碳丝仅有头发丝的1/8粗细,而由3.5万根碳丝组成的一束碳纤维却能拉动一辆4.5吨重的叉车。”看到记者试图捻住一根碳丝,碳化一车间值班长刘德鹏笑着说明。

眼前的气象欣欣向荣,却得来不易。

这是一家首创竹纤维技术、人造丝丝饼大型化技术的企业,但这些创新只限于服装面料的单一领域,随着市场日趋成熟、饱和,早在2006年吉林化纤就已感受到转型压力,而找到增长“第二曲线”是转型突围的关键。

“现在知道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但开始时大家没有明确定位,只了解这是一种新型材料,也是国家及省市大力支持的一个新方向,加上碳纤维原丝的工艺路线和腈纶略有相似,所以我们开始投入研发。”吉林化纤旗下的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海军说。

陈海军将这个过程形容为“盲人摸象”,当时因国外技术封锁,吉林化纤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专业人员,如何达到碳纤维性能要求?“我们将温度、浓度、牵伸比等工艺参数反复试验,上千次修改设计图纸,最终突破核心技术。”

突围始于前瞻性决策,成于坚持十几年的定力。2020年,随着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吉林化纤在突破原丝、碳丝生产工艺基础上,又顺利进入碳纤维复材及制品领域。仅用4年时间,大丝束碳纤维在国内风电拉挤板领域市场份额就达到90%以上。

以一管窥全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吉林省优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基于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吉林省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卫星及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了产业层级,扩大了产业规模。”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王国强认为。

这些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形成完整、循环、互动的产业链。

2020年,中国吉林国家碳纤维产业园成立。以吉林化纤为龙头企业,产业园组建“应用生态链攻关联盟”,联合上下游开发终端产品。

“过去,我们回答客户的是‘能不能做’,现在是‘还能做什么’。”该产业园负责人说。从鱼竿、自行车、滑雪板到风电叶片、无人机,入园企业不断拓展碳纤维的应用潜能。一根纤维的裂变,正带动整条产业链实现跃迁。

2.促进转化,实验室“盆景”加速变为产业“风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吉林化纤等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强化,科研资源和力量要整合。同样至关重要的是,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光电信息产业在吉林省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这一产业聚集了长春市48%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令人瞩目的是,其中很多企业根系都深植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

“光学信息产业听着离生活很远,实际上从矿泉水瓶上激光打标的生产日期,到医院影像检查、手机传感器,再到光刻机、激光通信卫星,都与之相关。”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孙守红介绍,“1952年成立时,我们所的名称是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我们面向产业的基因。”

早在21世纪初,长春光机所便已投资控股长春光华微电子等4家企业。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后,中国科学院明确科学家可保留“科学家身份”带着专利创业,团队最高可获85%成果收益。基于此,长春光机所结合实际,发展出“人才+成果”转化机制。截至2024年,长春光机所孵化的企业数量超50家。

“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攻关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先进技术,对于具有高转化潜力的,会鼓励项目团队中一两位科技人员进行创业。”孙守红介绍。

长春长光大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大器”)便是其中一家。

“大多数高端光学产品依赖先进的光学加工技术。2018年,我所在的团队成功自主研制出直径4.03米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分辨率远超哈勃望远镜。同时,我们形成自主可控的工艺、技术,开发了磁流变、离子束等光学加工装备。经过两年对技术、工艺以及设备的沉淀,长春光机所委派我把技术成果转化出去,在长光大器落地,以满足市场上新兴的高端精密光学元件加工需求。”长光大器总经理王旭说。

目前,吉林省有67所高校、71个新型研发机构和230个省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吉林省成为东北地区首个获批建设的创新型省份;2023年长春首次进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

吉林大学3年累计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35个,实现成果转化384项;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发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间接拉动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等下游产业增值超300亿元……吉林省将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相匹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吉林省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这些新型研究机构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吉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省自2022年以来启动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目前分六批共选派1012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2年“科创专员”,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通过策源创新赋能、产业链协同、场景驱动,吉林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验室的“盆景”不断变为产业的“风景”。

3.智改数转,不只是引进设备

除了“硬科技”的撬动,在记者采访中,多家企业都谈到了改革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制造业是吉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可以说,改革既是企业的个性问题,也是产业的共性问题。

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支撑,走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等企业,记者看到生产线已然智能化,智能监控、智能工具等数字智能设备与工人“并肩作战”的场景不再新鲜。

但转型绝不等同于“引进设备”。在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王瑞卓看来,“数字化转型带来系统性变革”。何谓系统性?“它不是单一部门或单一业务的改进和升级,它的目标是促进业务、流程、组织、数据四个元素集于一体,充分融合。”王瑞卓举例,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原先中车长客的产品生产过程要先设计,之后编制工艺文件、生产、销售,是“串联型”研发流程,协同观念弱。而现在依托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建设,在设计阶段,就汇入市场部门分析的客户需求,设计过程中,生产、采购部门等就需研究这个设计是否可操作,这就转向了“并联式”流程,所有部门协同完成产品研发。

“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于技术之外。”王瑞卓认为,挑战首先来自思维意识的转变——企业人员尤其是领导者需要形成数字化思维。为此,中车长客开展“组织结构与人才匹配情况评估”“关键岗位的胜任和继任情况”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转型相关培训内容。第二大挑战是管理关系重塑,这需要重新梳理和优化流程。“因此我们成立数字化转型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变革流程负责人,查摆流程管理问题,策划流程再造路径。”王瑞卓说。

同样的突破也发生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为提升管理和决策效率,实现从“管控型组织”向“平台化集团”转型,中国一汽顶层设置数字化管理规划委员会,针对智能驾驶、车联网、企业运营等关键领域,组建业务IT一体化战队,共同运营。2024年,中国一汽产品开发效率提升了3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6个月。业内评价:中国一汽组织重构让每个单元既独立作战又共享智慧。

为推动全省工业高端化发展,2023年以来,吉林省工信厅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突出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批“智改数转网联”示范标杆项目;重视优秀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引进培育,组建10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特战队”,在“市州行”“行业行”活动中,“一对一”为300多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

根据吉林省制定的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到2027年,吉林省将重点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示范项目1000个,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50家。

白山松水激荡创新潮涌,黑土沃野跃动数字新生。吉林省用创新密钥打开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维度,以凤凰重生之姿重塑发展新坐标。

(记者陈慧娟任爽 见习记者张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