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 记者 邓龙辉 通讯员 贾梦瑶)

言语不能表达,却可以用心倾听

故事不能讲述,却可以用爱描述

声音不能识别,却可以用情传递

在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骨科一病区,有一间病房承载着特别的故事。这里收治了一位聋哑患者,一场意外让他的股骨颈遭受骨折重创,开启了一段艰难的康复旅程,医护团队由此走进了他无声的世界,肩负起了全程守护的重任。

初次见面

打破寂静的隔阂


接诊时,面对患者满眼的无助与慌张,沟通是首要难题。骨科一病区杨利雄护士迅速拿出纸和笔通过写字和患者进行沟通,用生疏却真诚的手势比划着“别担心,我们帮你”。同时,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及既往病史。

住院初期

精心安置,密切监控



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展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在病床床头细心标注好呼叫护士、服药等关键事项图示,方便患者随时查看。每隔1-2小时,医护人员就会准时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患肢肿胀、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并通过轻轻触碰患者肩膀、点头示意等肢体动作来传达检查意图。

疼痛与不适管理

察言观色,精准施策


听不到患者喊疼,只能练就敏锐“察痛力”。当看到患者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拳头紧握时,便是疼痛信号。医护人员会立即按医嘱送上止痛药,再用冰袋冷敷缓解肿胀,同时温柔地握住患者的手,用眼神传递安抚力量,让他在无声中感受关怀,平稳度过疼痛高峰。

康复训练

视觉沟通,效果显著



康复阶段,是患者重获健康的关键过程。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的康复流程,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气压治疗等操作。一个简单的屈膝,医护人员会反复多次地演示,直到患者领悟。从最初的肢体僵硬、难以自主活动,到逐渐能够灵活地屈伸、转动,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欣慰。

心灵慰藉

无声胜有声的陪伴


在医院的病房里,聋哑患者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沟通障碍和身体疼痛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身体康复。医护人员通常会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通过书写、画图等方式,敏锐捕捉患者情绪变化,及时送上安慰与鼓励。同时,医护人员还会鼓励家属参与,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共同助力患者战胜病痛。


历经数日的治疗与康复训练,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从卧床不起到稳步慢行,这一转变凝聚着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的努力。出院当天,他用颤抖的双手写出“谢谢你们”四个字,眼中泪光闪烁,这份无声的感谢,是对医护人员倾情付出最美的回馈。

无声世界,关爱有声

祝愿每一个无声世界的人

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与爱同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