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333篇文章
2025年春节前,因流行性感冒、支原体感染等冬季病原体泛滥,导致儿童发热患儿增多,各大医院的儿科又陷入了“儿科医生短缺、儿童看病候诊时间长”的困难境地。有家长朋友疑虑地问:“孩子打了那么多抗感染的疫苗,怎么还是反复地被感染啊?疫苗是咋研发出来的啊?”“听说有的疫苗注射后会让孩子发热、病情家重,孩子现在反复发热,是不是打疫苗打多了?疫苗还需要打吗?”
养育孩子是一件需要婆婆妈妈、精心细心再加科学态度的伟大事情,家长问题多是儿科诊疗的一大特点,爱子心切、博览群网群书的家长朋友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儿科医生多学习,一方面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用专业知识去解读这些问题,再科普反馈给家长,帮助家长做儿童最好的医生。
一、儿童为什么容易感染发热?
儿童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各类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引起的,注射一种疫苗只能预防或减轻这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尽管儿童从出生就开始打疫苗,但相对于生存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病原体,目前还只有少量病原体有可以应用的疫苗。疫苗的研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研发、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和评估,才有可能被批准临床应用。
儿童容易感染发热的原因包括: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这些病原体容易侵入的器官系统发育也在完善中,缺乏自我保护的生活能力。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和产热的调节相对不稳定,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热。
二、疫苗的研发应用过程有哪些?
任何疫苗的研发到临床应用,都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基础研究阶段、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三大阶段。基础研究阶段分为病原体研究和疫苗设计两大阶段,临床前研究阶段分为实验室测试和动物实验两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任何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问题,都会被叫停终止研究的。
临床试验阶段分为三期:I期将考察疫苗在人体里的安全性,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则考察疫苗有效性,检测疫苗能否刺激白细胞产生抗体,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发、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
顺利通过了上述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三期临床试验,疫苗才可以得到应用到人体的上市审批。审批通过后,还要进行长久的上市后监测,即 Ⅳ 期临床研究和观察,对疫苗在更大规模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持久的评价,以识别长期的不良反应或疫苗效果的变化。发现问题,都要及时评估分析原因,必要时叫停疫苗的临床应用。
三、疫苗注射前后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儿童疫苗接种前,家长应确定好疫苗接种机构,要到国家认定的疫苗接种门诊进行接种,一般是所在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妇幼保健机构。
2.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特别注意儿童近期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
3.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为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4.儿童进行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留观至少30分钟。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
5.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及时就医。
四、疫苗注射的作用有哪些?
1.预防疾病
疫苗注射的主要目的是让其中的抗原成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启动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
2.控制传染病传播
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可以减少社会群体的传染源数量,使传染病的传播链被切断或难以形成。当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后,即使有少数未接种者接触到病原体,也因周围大部分人具有免疫力而难以被感染,从而阻断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3.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部分接种疫苗后仍有被感染的可能,比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但由于免疫系统已经经过“疫苗的训练”,提高了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会减轻疾病对机体的损害,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减少住院、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4.节省医疗成本
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减少因疾病治疗所产生的住院费、药费、检查费等医疗费用,也降低了因疾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等间接成本,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负担,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5.保护弱势群体
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弱势群体,自身的免疫力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疾病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疫苗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保护,降低了感染疾病的风险,也减少了疾病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6.建立群体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是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措施。当社会人群中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可以形成群体免疫屏障,保护了接种疫苗的个体,也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人(如对疫苗过敏者、免疫缺陷者等)提供了间接保护,降低了疾病在整个群体中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
7.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疫苗注射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保障了大众健康,儿童可以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居民百姓能够更幸福安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徐灵敏 儿科主任医师
为了传播儿童健康知识,让家长学习到更多育儿知识和技能,也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徐灵敏主任医师撰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科普图书《儿科急诊急症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46436.html》,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93161.html》姊妹篇。本书从如何防治“可怕的婴儿猝死综合症”开始,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急诊急症的防治原则,以及如何面对发热、惊厥、大小便异常、哭闹、声音嘶哑等儿童常见急症。被评选。您可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