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下半场决战智能化,比亚迪按下“加速键”。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硝烟再起。当电动化渗透率突破临界点,智能化成为了车企争夺的“第二战场”。激光雷达、城市NOA、端到端大模型……这些曾经只属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如今正被一家中国车企拉下神坛。2月10日,比亚迪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并推出覆盖7万至20万级市场的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掷地有声:“技术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安全更应是所有人的权利!”

这场发布会,不仅是比亚迪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智驾平权”的宣言——让高阶智驾像安全带一样普及,让智能安全成为全民标配。



比亚迪放大招开启全民智驾,重构行业安全标准

“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王传福的这句话,揭示了比亚迪智能化战略的核心逻辑。在电动车竞争从续航、补能转向智能化的今天,比亚迪选择以“安全普惠”为锚点,将高阶智驾下沉至主流市场。

过去十年,L2级辅助驾驶逐渐普及,但高阶智驾(如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仍被视作20万及30万元以上车型的“特权”。比亚迪此次打破惯例,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覆盖从7万级海鸥参数图片)到百万级仰望的全产品线。这一举措不仅颠覆了市场格局,更重新定义了智能驾驶的“门槛”——技术普及的本质,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最大尊重。



比亚迪提出,高阶智驾将构建“全维度安全体系”,其价值堪比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以天神之眼C为例,其搭载的5R12V12U多传感器方案(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可实现全天候、全场景感知,配合端到端大模型决策,将主动安全能力提升至新高度。像是最高100km/h时速下AEB稳定刹停,刹停距离较竞品缩短20米;代客泊车成功率99%,断头路、极窄车位也能游刃有余;“二郎神”前视三目摄像头,可精准识别350米外障碍物,提前预判风险。正如王传福所言:“当智驾系统能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超越人类反应速度时,交通事故率将大幅下降。”



天神之眼C的场景革命,从技术参数到用户价值

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参数堆砌的“竞赛”早已屡见不鲜,但比亚迪的想法不止于此。天神之眼C的诞生,本质上是一场“技术民主化”的实践——它用最朴素的逻辑证明:高阶智驾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参数的纸面胜利,而在于如何让普通用户“无感”地享受安全与便利。

以高速场景为例,传统智驾系统常因变道犹豫、弯道控速不稳被诟病为“鸡肋”,而天神之眼C的高快领航(HNOA)却能将复杂决策转化为“本能反应”。无论是自主超车时的果断、大曲率弯道中的稳如磐石,还是面对突发施工路段的智能避障,系统背后是5R12V12U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与端到端大模型的深度协作。“智驾不应让用户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无限趋近于人。”这种“类人化”的驾驶逻辑,正是比亚迪对“实用主义科技”的诠释。



而在用户痛点更集中的泊车场景,比亚迪直接掀翻了传统规则的牌桌。当多数车企还在为“自动泊车成功率90%”自喜时,天神之眼C的代客泊车(AVP)以99%的成功率重新定义行业标杆。无论是断头路、极窄车位,还是无划线空间,系统都能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拟人化路径规划实现“下车即走”。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一功能并非高端车型专属,而是从7万级的海鸥开始标配。“技术普惠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忘记技术本身的存在。”这种对体验的极致打磨,恰恰击中了普通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便捷不应有门槛,安全不该分阶级。



主动安全能力的升级,则是天神之眼C的另一张王牌。低速紧急制动(MEB)将倒车盲区风险降低80%,邻车靠近避让(ELKA)在高速场景下化身“隐形纠偏手”,弯道超速提醒(CSW)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这些功能的本质,是用数据与算法构建起一道“动态防护网”。正如比亚迪工程师所言:“智驾系统的最高境界,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驾驶潜力的放大器。”



比亚迪“智驾平权”的底气,技术、规模与使命的三重奏

比亚迪敢于喊出“全民智驾”的底气,绝非一时豪言,而是植根于其二十年积累的“铁三角”生态——全球最大的车云数据库、顶尖的研发军团、以及规模化的制造能力。这三者的协同,让比亚迪在智能化赛道上实现了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

技术层面,比亚迪的护城河深不见底。440万辆L2级车辆每日生成7200万公里的训练数据,7天一迭代的模型进化速度,叠加VLM大模型与DeepSeek的AI赋能,让天神之眼C的决策逻辑如同“老司机附体”。而全栈自研的璇玑架构,更将传感器、算法、执行器的响应时延压缩至10毫秒——这相当于人类眨眼速度的1/30。“智驾的竞争,本质是数据战争的终局。”当对手还在为数据量发愁时,比亚迪已用“数据-算法-硬件”的闭环,构建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规模化的生产优势,则是比亚迪将技术普惠落地的关键。垂直整合的供应链让智驾硬件成本降低30%,璇玑架构对DM、e平台车型的全兼容性,则让“高阶智驾全系搭载”从口号变为现实。“没有规模的技术是空中楼阁,没有技术的规模是重复内卷。”比亚迪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制造业的“基本功”重新定义了智能化的商业逻辑——它证明,智驾普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终极考验。

而更深层的底气,或许源于王传福始终坚守的使命:“技术应该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平等地属于所有人。” 当其他车企将智驾作为溢价工具时,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规模化摊薄成本,用全栈自研掌控节奏,用数据迭代构筑壁垒。这种“技术平权”的价值观,不仅是对商业逻辑的重构,更是对中国制造精神的致敬。



结语:

智驾平权背后,是一场关于“中国式创新”的觉醒。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看似在讲技术,实则是在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如何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强国”?当天神之眼C以7万级车型为起点铺开时,它传递的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产业自信——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定义全球智驾的标准,而非亦步亦趋地跟随。

王传福曾说:“安全,才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 如今,比亚迪正将这种“豪华”拆解成无数个可感知、可触达的细节,注入每一辆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中。或许未来某天,当消费者回想起2025年这场发布会时会发现:中国汽车的智能化革命,没有选择用参数碾压用户,而是用一场悄无声息的“平权运动”,改写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毕竟,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福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