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东兴村,有一家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小卖部。小卖部的主人是一对夫妻,丈夫名叫董聿浩,今年84岁;妻子名叫王玉花,今年80岁。



这家小卖部于1998年开始经营,距今已经有27年的光景了。“1998年,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我和妻子开了这家小卖部,当时店铺还不足40平方米,卖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过去交通不太发达,村民购物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小卖部成了村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唯一地方。”2月10日,董聿浩坐在自己的小卖部前,回忆着创业初期的故事,有些动容。



这家小卖部不仅陪伴着董聿浩夫妇度过了艰苦岁月,也见证了董家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别看我们两个人岁数大,但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间小卖部在接地气的同时又能赶上潮流。”王玉花告诉笔者,时代在变,小卖部也需要改变,在儿女的帮助下,这对夫妻开始动脑筋扩大店铺规模,拓展卖菜业务,甚至还学会了扫码支付。



2010年,董聿浩和妻子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扩展卖菜业务,既便利了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让周边农户的农产品有了售卖的渠道;

2015年,小卖部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0平方米扩大至100平方米;

2020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线上支付流行,董聿浩便在儿女的帮助下开通线上支付。



村边的这间小卖部,以其“笨拙”的脚步,跟着时代缓慢前进。

谈到小卖部的变化,王玉花感慨万千。她说,现在交通便利,进货的形式由自主采买变成送货上门,这对于他们这种年龄较大的经营者来说是福音,不出门就能进货。

网络发达,网购便利人们的生活,小卖部的消费者逐渐变少,现在的收入基本维持生活开支,但这对于这对八旬夫妻来说已经足够了。

其实,坚持开这间小卖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每逢闲暇时间,小卖部里就坐满了唠家常的村民,这些村民中,年长者居多,他们脚步缓慢,似乎赶不上智能手机的快节奏,却喜欢守在村庄的小卖部内,和熟悉的朋友分享着一天的见闻。王玉花说,这是她坚持开小卖部的另一个意义……

话题讨论: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村边总会有个小卖部,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是一种“村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陈设简陋、品种不多的小卖部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物资丰盛的村边超市。记忆中的“村味”也染上了时代的新鲜味道,但留住“村味”,让村庄的发展多些老味道和老故事,让“村味”沉淀下来,似乎更有风味……

你还记得你记忆中的小卖部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回味那承载着甜蜜回忆的温馨角落。(徐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