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主新闻中心的媒体服务台,是新闻运行与媒体服务的枢纽,更是全球媒体人了解亚冬会的一扇窗口。 田雨鑫和她的同事们,24小时坚守在这里,如同不知疲倦的“后勤官”,随时准备为媒体朋友们排忧解难。从赛事信息的更新、天气提示的发布,到班车时刻表的调整,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媒体报道的顺畅,他们用细致入微的工作,确保每一位记者都能在最佳状态下投入工作。

“把今天的重点赛事用绿色荧光笔标注一下,方便媒体记者们查看”“今日天气提示上,将哈尔滨和亚布力两个赛区的温度都标注一下”“把媒体班车信息更改一下,今日比赛有变化”…… 不到8点,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助理媒体运行主任田雨鑫就来到了主媒体中心服务台,开启一天的工作。


与外国媒体的交流,是媒体服务工作中的一大挑战。亚冬会开幕式结束当晚,一位韩国记者在凌晨时分焦急地来到服务台,询问返回媒体村的班车信息。面对手机定位不准的问题,田雨鑫和同事们没有丝毫犹豫,用最朴实的方法——手机搜索、翻译软件转换、拍照发送,成功帮助记者解决了难题。还有一次,蒙古国记者前来询问赛程,语言障碍让交流陷入困境,关键时刻,现场的俄语老师伸出援手,让信息得以顺利传递。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凝聚着工作人员的智慧与耐心,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对亚冬会服务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主新闻中心,宽敞明亮的公共区域为媒体记者们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整个主新闻中心的公共区域宽敞明亮,能容纳156名记者同时工作。其中,52个工位专门分配给摄影记者,剩下的工位则提供给文字记者。不过,这里的“公共”二字意味着包容性,不仅文字和摄影记者可以使用,持权转播商和非持权转播商同样也能在此工作。“在人员较多、工位紧张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友情提示大家合理使用空间,避免一人多占位的情况发生。像开幕式当天,媒体工作间整个空间已经占满了,我们及时去协调了楼上的新闻发布厅以及对面的茶歇区,尽量保证大家在等待开幕式入场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休息的地方。”田雨鑫说。

生活服务方面,田雨鑫和同事们同样事无巨细。媒体记者们关于在哈尔滨吃住行的各类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从饭票购买、酒店返程,到跨赛区出行、赛事新闻资讯,再到为外籍记者提供旅游推荐,他们将哈尔滨的城市魅力一一展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中东铁路大桥等景点,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与独特风情,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成为媒体记者们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田雨鑫的体育赛事服务之路,始于杭州亚运会。在浙江传媒大学毕业后,田雨鑫考入了西湖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在杭州亚运会筹备时被抽调到亚组委,正是这样的契机让她接触到体育赛事。“杭州亚运会举办时,我在高尔夫场馆竞赛场馆,与运动员接触的比较多,那段时间的感受就是很快乐,这个快乐是来自于大家拧成一股劲儿,奔着一个目标努力。所以在杭州亚运会之后,我转行做了体育。”田雨鑫说,这次回到家乡哈尔滨,参与亚冬会的筹备与服务工作,她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更加强烈。


早在2024年1月亚冬会筹备初期,田雨鑫就已全身心投入。媒体运行工作千头万绪,前期规划至关重要。竞赛场馆媒体中心的规划,从场馆大小、区域布局,到媒体服务台的选址,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深思熟虑。既要方便媒体人员咨询,又不能影响场馆的整体通行流线。“ 洲际赛事正常是4至7年,我们亚冬会只用了580天,时间真是太短了。英雄的城市哈尔滨,我们做到了!”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她对家乡的自豪与对团队的骄傲。

通过参与亚冬会,田雨鑫对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带领转播人员踏勘的过程中,她深入挖掘家乡的魅力,也看到了哈尔滨在文旅产业、文创产品等领域的无限潜力。“作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哈尔滨正以亚冬会为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与哈尔滨人的热情豪爽。未来,我的家乡必将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田雨鑫满怀期待地说。

支持更多新闻 期待更多点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来源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翟晓晨

责编 郭启迪

审核丨 刘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