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中在地上吐了口痰,杨老师当即让我把痰擦掉。可我身上没带纸巾,我就说实在不行我给你舔掉还不行吗?杨老师听后便让我舔掉,无奈之下,我趴在地上,当着众多同学的面,舔了那口痰!”
十七岁的中学生张小刚在法庭这样陈述,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舔痰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007年1月底,张小刚已经被学校勒令退学很长时间了,虽然其父母花重金请来名师为其补课,但效果寥寥无几,经多方寻找学校,但再无一个学校愿意接受这个孩子,于是张小刚父母以学校处理措施不当为由,将学校和处理此事的政教主任杨老师告上法院,要求学校重新接收张小刚入学,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五万元。
由此,这桩案子才被社会所知晓。
事情发生在2006年11月30日晚,学校政教主任杨老师在学校巡视时,发现操场上一个学生正在玩手机,要知道学校有明确规定,学生不准将手机带入学校,于是她向这个学生走了过去,想看看是哪个学生。
结果走上前一看,杨老师头都大了,原来是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张小刚。他是这所学校的试读生,本来入学就有难度,入学的时候还签有协议,如果违反校规是会被开除的。
但偏偏这个孩子又十分另类,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不说,头发也弄得凌乱不堪,据他自己说这是朋克的一种风格,叫“脏朋”,其作风也呈现一种暴躁不安的侵略性和攻击性,经常与同学、老师发生摩擦,甚至有一次与老师的矛盾导致老师辞职离校,所以说这孩子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
为此,政教主任杨老师也没少与他沟通。但在张小刚看来,杨老师口中的“好孩子”是与“朋克精神”背道而驰的,所以杨老师往往前脚刚与他沟通完,后脚张小刚依然我行我素,违反校风校纪,颇令杨老师头疼。
如果依照张小刚的表现,杨老师完全可以依据入学前签订的试读协议将他开除,但考虑孩子入学不容易,故而三番五次耐心教育,总想着孩子可以通过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而发生改变。
可惜,这次带手机入校的依然是朋克男孩张小刚。杨老师让其交出手机,可张小刚就是沉默着就是不交手机。
杨老师说道:“学校规定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又违反规定了,你这孩子怎么老是这么不听话呢?你要不给我,我就通知你班主任了!”
张小刚一听有点慌了,要知道班主任对待违反校规者往往是让他们回家反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接收自己的学校,万一弄得被开除就不好了,于是他将手机交给了杨老师。杨老师接过手机后,让他跟着自己去德育处好好沟通一下。
后来发生的事就各自表述不同了。本文开始那段话就是这之后张小刚的表述,可杨老师这里是另一个情况。
杨老师说:“张小刚瞪着眼睛吐了一口痰就要走,我非常生气对他说你回来,把痰擦了!但此时张小刚回了一句我舔了行吧?我又说你是一个高中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而我没想到张小刚单腿下跪,双手撑地将痰舔了!我从未想到他真的会这样做,而且过程十分迅速,根本来不及制止便发生了!”
而两人对该段内容描述的不同,造成了该案事实难以分辨。
校方认为,张小刚没有证据证明是杨老师让他舔的,也没有证据证明他舔了,故而学校和杨老师才是这次诉讼的受害者,同时学校向法庭出示证据,证明张小刚因为多次违反校规规定才被开除,而并非这次的舔痰案才开除。
双方辩论之际,杨老师心脏病不舒服,法庭宣布休庭五分钟,而这五分钟里,案件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张小刚走到杨老师的身边抓住了她的手,杨老师看到是他,一把便抱住他哭着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啊?你打我骂我可以,不能把脏水往老师身上泼啊…”
张小刚眼圈也红了,轻声道:“我就是想上学!”
再次开庭后,张小刚主动提出要撤诉,杨老师发言道:“我们要培养的,是我们要敬仰的,而不是我们鄙视的,孩子,我希望你能成为我们敬仰的人…”
张小刚听后说道:“杨老师,对不起,请你注意身体,我爱您!”
庭审结束,师生泯恩仇,张小刚扶着杨老师离开法庭。
这场风波后,杨老师托个人关系四处奔走为张小刚寻找新学校,但没想到偌大个城市,居然没有任何学校愿意接收这个孩子。
我们不能苛责那些学校,因为任何学校都不愿意接收“问题孩子”。但就凭张小刚的在法庭的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其实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之所以状告学校老师,目的还是为了回学校读书。
人们用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个朋克打扮的孩子,却从来没考虑过他朋克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令人悲哀的是,除了杨老师外,竟然没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敞开胸襟大胆提出接收这个孩子,以至于这个孩子很长时间无学可上。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们如同向日葵,给他些阳光他就会灿烂,只可惜阳光没有落在张小刚头上。
孔子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落到现在反而有些忽视了,“问题学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但他们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应受轻视忽视,反而更应该重点加以疏导,使之真正成为有用之人,这才是教育本质之所在,但愿“读书难”这种问题早日得到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