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斤!这不是什么其他数据,而是你体内“塑料”的重量!

这不是危言耸听!

研究表明,成年人一生中平均会摄入大约20公斤的塑料,这个数字,实在是令人极为震惊,其庞大程度,几乎相当于两个标准回收箱的重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每周可能会吞下5克塑料,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或者一个瓶盖的重量

也就是说,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有很大概率会摄入这么多的塑料,其重量与一张信用卡或者一个瓶盖相近,这一数据着实让人感到惊讶和担忧。

虽然这些数据,它们所呈现出的状况,让人感到难以置信;但事实上,它们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的现实。

所以你准备好接受现实了吗?



人体内为何会出现塑料?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如同一团迷雾,困扰着许多人。

实际上,我们体内的塑料基本都是来源于大家日常所使用的塑料产品,这些塑料制品就像一个个隐形的“小恶魔”,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

从那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包装,到那些司空见惯的家居用品,它们就像是一群沉默的使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难舍难分。

而这些看似平常的接触,或许正在暗暗地、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它们正慢慢的进入我们的体内!



人体内的塑料其实一种微塑料。

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纳米级塑料;

并且这种纳米级塑料,几乎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能被发现,可谓是几乎无处不在。

这样这些微塑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塑料袋塑料瓶塑料桶塑料胶条、轮胎合成纤维衣物,我们所能接触到了一切塑料的东西,都是我们摄入微塑料的源头。

这些塑料制品,在其分解的过程当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数量极为可观的微塑料;

而这些极其微小的塑料颗粒呢,宛如隐形的入侵者一般,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态势,逐步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

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广袤无垠的海洋里,亦或是那奔腾不息的河流中,亦或是那看似坚实的土壤内,乃至那无形的空气中,都能够轻易地发现它们的身影。

微塑料的这种存在状况,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都已然构成了潜在的、不容忽视的威胁。



接下来让我们来细算一下这笔“塑料账”。

每周我们或许会摄入大概5克塑料,这个数量,着实相当惊人。

也就是说,平均每周我们所吞下的塑料约为5克,其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相差无几,这种情况,的确值得我们予以高度警惕;

一个月下来,便是21克,此重量大约等于五颗骰子的体积;

或者说一个月所对应的这21克,其大小与五颗骰子的体积相近。

每半年我们会摄入125克塑料,这相当于一碗燕麦片的容量。

一年下来,就是250克,想象一下,这相当于一盘食物中堆满了塑料!

若以1979年的平均寿命作为计算依据,在我们的一生中,大概会摄入近20公斤的塑料;也就是说,其重量相当于满满两箱专门用来回收塑料物品的箱子!

数字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很惊人。

你也不要不相信,觉得是忽悠你的。



因为这些数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这些研究经过了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确的数据收集以及深入的数据分析等过程,从而使得这些数据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整合了50多项研究数据,基于平均寿命79年推算出了这一惊人结果。

这样这些塑料是如何进入我们身体的呢?

主要通过食物链(如鱼类)、饮用水以及空气悬浮微粒等途径。

研究者们还进一步建立了风险模型,通过明确每日摄入量这一重要方面,例如成人每天会摄入48.9克鱼肉;

这个时候,结合污染物浓度这一因素,以此来精准地计算微塑料的摄入量。

这样一来,能够更为清晰且直观地展示出计算微塑料摄入量所依据的两个关键要素,也就是每日的鱼肉摄入量以及污染物浓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1976年至2019年这一特定的期间内,塑料产量与成年人超重率之间,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显著的、且几乎同步进行上升的趋势;

实际上不仅是人类世界,就连海洋世界同样是如此!



有研究表明,一只90天大的雏鸟体内竟然发现了276块塑料,占其体重的15%!

如果把这个比例应用到人类身上,就相当于我们的胃里有6-8公斤塑料,这几乎等于一只家猫的重量!

海龟的研究也揭示了食物链中塑料污染的传递。这些案例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是否也在走向同样的命运?

2019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了350万公吨;

这一数字,着实令人瞩目,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慎地审视塑料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塑料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比如说便捷的包装,那精巧而实用的设计;还有耐用的器具,那坚韧而持久的品质。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却常常轻易地忽视了它给环境带来的极为巨大的代价,像是那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那一片浑浊与荒芜;以及土壤退化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那日渐贫瘠的土地与生态的失衡。

这种消费主义的困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就我们个人而言,可以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选择可降解材料,避免过度包装。

20公斤塑料,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我们健康和生态的警钟。

我们不能继续忽视这个问题,而是应该采取行动。

无论是选择减少瓶装水的使用,还是支持系统性的变革,我们都能为遏制“塑料渗透”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想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