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近代以来,南昌的传统城市风貌、城市格局、城市管理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墙拆除、城区规模扩张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其中战争因素、地理条件、技术水平和决策导向是影响南昌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南昌城的变迁对当代南昌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南昌城;变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
城市史是历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都城和上海、天津、重庆、武汉等少数沿江沿海大城市。相对而言,对非古都而又地处内陆的中小城市则关注不足。南昌城历史上曾一度成为南唐都城,但终因城内狭小卑湿而作罢。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更多的是以普通的省级行政中心面目出现。虽是区域性的城市中心,但相对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古都和沿江沿海的大都市而言,其关注度明显偏低。当前总体论述古代南昌城变迁的有彭适凡的《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概述》《再论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此外,《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一书第六章《南昌城的兴起与发展》也对古代南昌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其他的研究多是涉及到南昌城史的个别方面或具体史实。近代以来南昌城的变迁,亦有文字涉及,但终觉学科框架的思维定式和模式化的论述远大于史料提供给我们的印象。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拟在研读南昌城变迁史料的基础上,就近代以来南昌城变迁景象,略抒管见。
一、南昌城变迁的重要镜像
近代是南昌城的剧变时期,传统的城市面貌、城市格局、城市管理状态,因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再延续,取而代之的是大开大合的城市建设和相应的行政区划调整。这一时段虽然短暂,但因是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的阶段,故变化林林总总,令人应接不暇,以下仅举重要方面言之。
(一)城墙的消失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城’和‘墙’是一个不易区分的概念,‘城’既代表着城市,也代表着城墙。”“城墙不仅构筑了我们传统城市的外观,规定了城市的范围,而且它已成为城市的属性界定”。。作为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态之一,城墙是传统城市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它严格地限定了一个城市的空间范围,是城内和城外的人为分界线。传统时代,城墙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军事防御方面。纵观南昌城建历史,南昌城的毁与筑,与战争密切相关。因濒临赣江,南昌城西面城墙还承担着防洪的功能,这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南昌城墙最初是土城,后又发展为砖城,从现在保留的城砖看,迟至唐代,砖城就取代了土城。这点可以从出土的城砖实物里得到证实,“1927年在拆毁南昌城时,曾发现大批有唐至清铭刻的城砖,著名教育家蔡敬襄先生曾苦心收集了三百余块,后还一一拓印考释,编成《南昌城砖图志》一书,其中就有唐砖。1983年11月,市塑料八厂在打井过程中发现了唐代城墙的墙基,出土了一批烧印有‘大唐庚子岁’字样的城砖。”目前在南昌暂还未发现唐以前的城砖。自建城以来,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历代地方官对南昌城城墙进行了数以百计的维修,每次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实质上重点是修筑城墙,这主要是与城墙的防御功能有关。到了近代,伴随着冷兵器时代结束,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下降,加之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空间拓展。1925年,国民党执政的南昌市政府当局出台《南昌市政计划大纲》,这是南昌市第一个系统的城市规划大纲,计划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拆除南昌城墙,当时的主要理由是城墙防御作用的降低和城墙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该大纲提出:“筑城凿池据以守御,由来已久。自近世科学精进,炮弹炸药日益猛烈,挫锐摧坚,有如拉朽。恃城垣为屏蔽,已经成为过去事实矣。且商业繁盛与否,全视交通便利为转移,城垣已若赘疣,存为告朔饩羊,反增商业上之一重障碍。”1928年4月,南昌市政府正式拆除城墙,修建环城路。从此城墙隔离城内城外的传统城市景象不复存在。应当说明的是,南昌城的拆除,不独是个案,它是在民国时期全国进行城市规划,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背景下完成的。
(二)城区规模的扩大
南昌城创修于汉代,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展。汉代南昌城“广十里八十四步”,当时有城门六,分别是南门、松阳门、皋门、昌门、东门、北门。到了晋代,豫章太守范宁又增开了东北、西南二门。唐初,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增筑了西南隅四分之一。随后,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元和四年刺史韦丹又两次增筑,唐代南昌城规模比汉城增加了一倍。宋代,李纲主政江西,截其东北隅入三里许,开十二门,宋城又较唐城增大一倍。明代,临赣江之城墙西移三十步,同时向东南拓展二里多,由此至1928年,南昌城范围再无大变动。
古代南昌城虽有扩筑、迁移和城门增减,但其变迁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由于赣江和抚河的阻隔,城市向西和西南发展受阻,城区主要局于赣江东部一隅,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赣江两岸连接起来极为困难,据清代府县志统计,南昌境内历代修建桥梁200余座,但明以前无一跨越赣江两岸,仅在顺治五年,出于军事需要,清军发动数万军民在赣江两岸架设3座军事浮桥。古代赣江两岸主要是通过渡船来沟通,清代在赣江东岸近城一侧还专门设有官渡和民渡。近代以来,造桥技术的进步为打破赣江对南昌城区发展的限制提供了机遇。1937年,第一座横跨赣江的永久性大型公路桥梁——中正大桥(1949年改名八一大桥)竣工,该桥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南昌分厂承建,南端为阳明路、胜利路、沿江北路汇合处,北端衔接昌北街(牛行),桥长1077.82米,其中,正桥28孔,长904.68米,南昌岸引桥长38.24米,牛行岸引桥134.9米。桥面净宽7.92米,其中车行道宽5.4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22米。正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墩,钢排架梁、洋松木桥面;引桥为钢筋混凝土排架式桩柱、洋松木桥面。
八一大桥
中正大桥的建成,在江西桥梁史乃至全国公路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1946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三十年来中国之桥梁工程》中说:“江西省之公路,初无甚表现,其后因军事关系,发展始速。唯目的专为军运,所有桥梁尽属临时,迨战事终止,元气大伤,不但改进维艰,即维持此项临时性之木桥,亦煞费张罗。唯南昌牛行间中正大桥,全长608公尺,为全国最长公路桥梁之记录。”在南昌城建设史上,该桥梁的架设,更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打通了南昌城与赣西、赣北和湘、鄂的通道,重要的是突破了近两千年来赣江的阻隔,为南昌城向西拓展扫清了障碍。此后,南昌又修建了赣江大桥(1968年竣工)、南昌大桥(1994年竣工)、生米大桥(2006年竣工)、英雄大桥(2009年竣工)等多座跨江大桥,城市向西发展的地理障碍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而被克服,最终形成了一江两岸东西两城的城市格局。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南昌城区规模迅速扩大,解放前夕面积仅8.28平方公里,1965年则达到50平方公里,1985年扩展到65平方公里。2016年,南昌市提出了城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规划中的朝阳大桥和地铁各线路的建成,南昌城向西拓展的障碍会不断突破,城区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英雄大桥
(三)城内区划的变动
高帝五年(前202)南昌置县,长期以来,南昌县一直作为郡、府、州的首县而存在,城内事务多由其处理。宋太平兴国六年置新建县,随后以南昌、新建二县置九厢。元至元十三年,废城内六厢,置录事司管理城内事务。明清时期,南昌城双附郭县格局定型,南昌、新建作为南昌府附郭县,同处一城,各有辖区,共同管理南昌城事务。1920年编纂的《南昌纪事》言:“南、新同城,南北分界,城门凡七:顺化、进贤、惠民、广润四门隶南昌,章江、德胜、永和三门隶新建。新建处北,南昌处南,两县界不相紊也。其南北则以状元桥、佳山、福地、西辕门为界。”
南昌城七城门格局系明代形成。南昌、新建两县分门管理,其间虽有细微变动,但分门管理的大格局基本未变。从史料上看,两县在城内的界限甚明。《南昌纪事》编纂时调动了专业的测绘人员参与制图,其中《江西省城内外全图》用红色线条明确标明了南昌、新建两县界限。由西向东,其大体走向是:沿章江门(腾王阁附近)经省长公署以南、南昌县署以北,再东经督军公署以北,复往东穿过中大街(洗马池以北),再往东北折向省城隍庙附近,往东南穿过西湖、东湖,折向东北,沿城墙往北至永和门。此线以南属南昌县管理,以北归新建县。光绪《南昌县志》又记载了南昌县分设保甲局,编字分段的情况,由此则可进一步推知新建县与南昌县之分野。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南昌、新建分别管理南昌城市事务,但两县辖区并不仅限于南昌城,城区之外尚统领诸多地方。乾隆《南昌府志》记载当时南昌领有十三坊、十一乡,新建领五坊、十六乡。其中两县所领之乡即南昌城外广大地区。
民国以后,明清时期形成的南昌、新建双附郭县城市管理格局,随着区划的调整而改变。南昌、新建经过几次迁徙,分别迁至莲塘镇和长堎镇,从此南昌、新建退出南昌城区事务的管理,而原南昌城事务及扩大了的城区则由南昌市及其下辖的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和湾里区管辖。南昌、新建退出城区事务的介入,以市辖区来管理城内事务,使得几百年来的南昌城双附郭管理格局最终结束。这一变动对南昌、新建二县来说,结束了两县辖区横跨城区和郊外,治理不便的局面,形成了今天新建居赣江西岸,南昌居赣江东岸的分布格局。于南昌城而言,这种转变使得其市下部分辖区不再拥有大量农村地区专管城区部分,颇有地域性政区向城市型政区转换的特质。
二、影响南昌城市建设的若干因素
纵观南昌城的历史,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主要有战争因素、地理条件、技术水准和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一)战争因素
战争对南昌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军事活动会对城市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咸丰三年,太平军围困南昌城九十余日,当时南昌虽未失守,但出于防御需要,清军几乎烧毁了城外的所有房屋。日军侵华时期,也是南昌城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当时谍报人员刘元福报告称:“全城房屋较之战前损坏三分之二有余,断瓦残砖不忍目睹。”更有数据说当时“城内房屋被毁坏77.9%,水泥道路被损坏85%”。二是因出于军事考虑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墙修筑和改建。宋金对峙期间,李纲主政江西,当时“洪州城池,北面尤为阔远,皆系荒闲田地,无人居止。又城外一带,尽是涨沙,高与城齐,可以下瞰城中,若欲为可守之计,其势不得不修治。”李纲领导的这次修城活动,历时十一个半月之久,筑城七百二十丈,为楼橹一百二十余座,为城门十有一所,使得宋代成为汉、晋、唐之后南昌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南昌城战后重建会考虑到战争的因素,最典型的是明代南昌城的建设。史载“上既定洪都,乃经度城守,以旧城西面临水,不利守御,命移入三十步,东南空旷,复展二里余。”这主要是汲取了当时战争中利用赣江涨水攻城的教训。此次改城主要是调整西侧城墙,使其远离赣江。改造后的南昌城“周二千七十丈有奇,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东南北三隅浚濠长三千四丈奇,阔十一丈五尺,废宫步、井步、仓步、观步、洪乔五门。”城市规模较之宋城减少了五分之一,城门也由原来的十二门变为七门。明初的这次城市建设,是传统社会晚期南昌城最后一次重大的城墙修筑活动,此后虽有小修小补,终未改变这次修筑形成的城市格局。应当注意的是,出于军事需求进行的城墙修筑,决策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防守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消弭未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防御隐患。
(二)地理条件
历史上,受地形影响,城区北方往往较为疏阔,而南方则相对狭小。明弘治年间,在涉及王府修建一事上,尚书马文升的言论颇能反映这种情况,“北方府州,城阔民稀,拆毁军民房屋,不致太多。今江南府分,多有城小人稠。闻修造各王府,必照北方王府周围墙垣丈尺,及起盖军校营房,有将军民房屋拆毁十之二三者,甚有拆毁四五者。斩山平地,多伤风水。军民荡析,苦无所归。乞敕工部转湖广、江西诸省修盖王府官员,如系地狭人密之处,周围墙垣不必比照北方王府规式,徒使府内空地太多”。就地理条件而言,地处江南的南昌城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古代南昌城的城区布局主要受到沟渠湖陂密布的地理环境制约和赣江的影响。前者不仅使得城内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且抑制了城区向东、南、北三面拓展,后者致使南昌城市仅仅局限于赣江东岸,无法进一步向赣江西岸发展。南昌城建史上,因城区范围狭小而导致不便的典型案例是南唐迁都事件,这是历史上南昌城唯一一次成为都城的机会,但因为诸多原因而失败,其中地理条件制约是重要方面。当时南唐受到后周的威胁,中主李璟为国家安全着想,谋划迁都洪州,“建隆二年,留太子从嘉监国,景迁于南都。而洪州迫隘,宫府营廨,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归,景悔怒不已。”鉴于南昌城的境况,李璟死后,后主李煜不得不违背父命,南返金陵,放弃在南昌建都的计划。
(三)技术水平
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区域性城市中心并不能决定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甚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微乎其微,具体到南昌更是如此。不过,技术的进步往往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不可低估。前已所述,现代造桥技术对南昌城克服自身局限争取向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技术水平对南昌城发展的影响远不止此,它还体现在现代技术在城市建设的应用上。很长一段时间,科技手段在南昌城建设中的应用极为有限。交通而言,清代城区主要是马车、轿子,民国时期主要是靠人力三轮车,直到1948年才出现5辆以木炭为燃料的公共汽车,全程不过4.5公里。南昌城路灯设于晚清,当时只是在洗马池一带墙壁上安放约30盏清油灯,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南昌才出现电灯照明,解放前夕有路灯830盏,线路长65.23公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低下,使得南昌一度成为有名的“瞎子(没有电灯)、聋子(很少有电话)、拐子(交通不便)城”。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大,现代科技在南昌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南昌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决策导向
城市建设虽然受到战争、地理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或促进,但领导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对城市的未来影响巨大。1928年南昌拆城运动虽受全国性的风潮影响,但放眼中华大地,古城墙幸存至今的亦不在少数。其中差异,主要还在于当政者的认知不同。公开出版的《方志纯传》中,透露了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城建设的细节,据称,当时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城区的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召开了座谈会,基本是三种意见:“一、把老城全部拆除,重新规划和建设;二、不脱离老城,扩建新城;三、保留老城、在昌北地区建一座新城,即昌北镇。”当时大多数人赞同第二种方案,后来南昌城基本是沿着“不脱离老城,扩建新城”的思路发展的,这与当时的决策导向有很大关系。反思这段历史,我们当然不能断然确定哪一种方案更合适,更有利于后来南昌城的发展,但看到今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昌城,一派现代景象,历史感荡然无存时,又不免让人多了一份莫名的惆怅。这一例子说明,决策群体的政策导向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关乎城市未来。
三、南昌城历史变迁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回顾南昌城的发展历史,勾描近代以来城市变迁景象,检视城市自身不足,审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关乎当下城市发展的决策中增强回视历史的能力。近代以来南昌城变迁,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继续克服赣江对城区发展的限制。当代技术条件下,地理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已经被降到最低,对南昌城发展限制较大的赣江因造桥技术的发展而克服。应注意的是,数量有限的桥梁对赣江两岸的沟通还是有限的,要想完全突破赣江的阻隔,还需要配合城市发展需要有计划建造更多跨江桥梁和江底隧道,最大限度沟通两岸。其二,重视技术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注意新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代城区交通已经进入地铁时代的背景下,当前我们除了全力以赴在建地铁工程外,还需要利用此项新技术来整合城市交通,筹建更加稠密的地铁网络,从而密切城市辖区之间及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系。其三,向东、南、北三面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古代南昌城区发展空间一是受限于城墙的制约,再就是受到赣江及众多沟渠湖陂的影响。上述两个制约因素,随着城墙的拆除、跨江大桥的建设及城市水环境的变迁,已经不再是城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种背景下,南昌城在向西拓展的同时,应适当考虑东、南、北三个方向的扩展,为城市发展争取足够的空间。其四,城市规划决策要慎重。当下的城市发展已从随意性的建设阶段进入到有计划的整体性规划时期,南昌城更不例外。早在南昌1925年《南昌市政计划大纲》出台之后,南昌城已经进入了城市发展的规划时期。当战争威胁、地理局限性因和平的环境及技术进步而退居次要地位时,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决策中要慎之又慎,不仅要积极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城市发展,更要在规划中考虑到将来城市发展的需求,以超前的意识谋划城市建设。
作者:王 涛
来源:《中 共 南 昌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2021年第1期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