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进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等到战士们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后,成功转战陕北,中央机关来到了延安暂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软禁在西安,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了调解西安事变,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于是中央决定派遣周恩来副主席前往西安调解。
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西安事变结束后,周恩来再次前往西安的途中,就突然遇到了一伙匪徒的袭击,11名警卫员全部为保护周副主席牺牲,那么到底是谁如此丧心病狂,居然敢刺杀周副主席呢?
蓄谋已久的凶手
红军自从转战到陕北之后,和一些地方反动武装,还有国民党军队爆发过多次战斗,因为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还有万里长征的磨炼,存活下来的红军战士,都是战斗力强悍,并且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士,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兵,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
于是周围的一些反动势力,很快就被红军清除,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仍然不死心,他们不仅散布了很多特务,而且还收买了当时散布在延安周围的许多股土匪。
这些土匪经常隐匿于山林之间,他们一共有四十多股,近五千人之众,给红军还有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就想要利用这一点,来消灭红军的重要领导人。
1937年4月,周恩来和张云逸一行人,在多名警卫员的护送下,准备离开延安,前往西安乘坐火车,在路上的时候,周恩来还在向周围的战士还有随行人员交代,给他们讲述了目前南京和西安的社会情况。
这也都是为了让这次的谈判进行的更加顺利一些,周副主席一行人坐上了汽车,离开了延安朝着西安驶去。而此时,一伙得到特务情报的土匪,得知了周恩来准备要前往西安乘坐火车的消息,于是就提前在周恩来一行人的必经之地,设下了许多的陷阱。
这群土匪里领头的人名叫李青伍,此人因为之前在延安地区为非作歹,被红军派来的剿匪大军打败,于是就对红军一直有着怨恨之心,他不仅和国民党合作,并且还派出了很多的密探化作为百姓的模样,刺探红军军情。
而周副主席此次的行踪,就是他们提前探知,于是这才做好了埋伏,一群杀人如麻的土匪,正在静待着车队到来。
劳山遇险的烈士们
周副主席身边的贴身警卫员名叫陈友才,陈友才是一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当时刚刚参加红军不久的陈友才因为表现的非常英勇,而且还会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因为自己非常的勇敢,且严格按照上级首长的命令做事,于是在朱老总的命令下,来到了毛泽东委员身边担任警卫员。
后来才来到了周副主席的身边,之前在战斗中为了保护周副主席,陈友才奋不顾身的和敌人拔枪对射,自己的腿部,也因此中弹。而且在西安事变的时候,陈友才也表现的不卑不亢,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东北军少壮派军官时,成功的守护了周恩来的安全。
这次周副主席外出时,陈友才也是紧紧的跟随着。当车队经过劳山的公路转弯处时,这群土匪就立马朝着车队开枪,仅仅一瞬间,周恩来所乘车辆的司机,被敌人的乱枪击中牺牲。
当时车子轧到了陷阱,使得车身出现了倾斜,而周恩来借助倾斜的车身,没有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周恩来临危不乱,连忙呼喊着:“快下车!散开,还击。”
眼看情况非常的紧急,周恩来带着几名警卫员下车后,前往右侧的地方撤离,张云逸带着几名战士边打边退。因为当时的周恩来身穿新军装,而陈友才穿的是一身西服,这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才如此着装。
而这些土匪只知道周恩来之名,不知道周恩来其人,于是就以为身穿西服的就是周恩来,他们对着陈友才疯狂射击,陈友才的腿部再次被子弹击中,他奋不顾身的掩护着周恩来和几位战友撤退,自己身中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
土匪们前来观赏自己的战果,当他们来到陈友才尸身旁边,搜出了其珍藏在身上的周恩来亲笔名片,就认为这是周恩来本人,为了耀武扬威,他们丧心病狂的对着陈友才的尸身连开数枪。
距离周恩来被伏击的地方大约十里处,有着一个红军的警卫团的通讯班,他们听到枪声后,第一时间想着报告上级,结果发现电话已经被人破坏,于是他们打响了另一通连接着延安的电话。
毛主席得知周恩来遇袭后,内心非常的慌乱,立刻就开始派出警卫部队前去接应,索幸周恩来和张云逸在警卫员的拼死保护下,终于安全的回到了延安。
劳山遇袭后,周恩来一行人仅四人幸存。前去接应的战士们找到了牺牲的11位警卫员的尸身,将他们运回了延安,并且厚葬了这些烈士。
当周恩来看到陈友才鲜血染红的毯子时,顿时泪流满面,张云逸也非常的伤心。为了调查清楚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红军开始进行秘密的调查。
最终查到了此事是李青伍为首的土匪干的,并且他们和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何应钦收买的,专门在延安地区袭杀红军的核心人员,而向他们这样的土匪还有另外一批人。
为了彻底扫清匪患,红军再次开始剿匪,将这些顽敌一一歼灭。而陈友才等烈士,也都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周恩来总理在晚年的时候,还和邓颖超一起回忆起了往事,并且重新来到了延安,周总理沉痛的说道:“陈友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志,我们一直都在记着他。”
信源:
《周恩来忠诚的卫士——陈友才烈士事迹》——中国知网 作者:曾宪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