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海洋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军为维持其海上霸权,不断探索创新作战理念与模式,“分布式海上作战”应运而生。这一作战概念打破了传统海战思维定式,从兵力运用、火力配置到信息对抗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构,旨在应对潜在对手日益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对全球海上军事态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的概念内涵

美国海军的“分布式杀伤”是指使更多的水面舰船,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并让它们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为独立地作战,以增强敌方的应对难度,并提高己方的战场生存性。

(一) 兵力部署方式革新

1.分散式布局

传统海战模式中,航母打击群作为核心力量往往集中行动,虽具备强大攻击力,但也极易成为敌方重点打击目标。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倡导分散式布局,将作战力量分散至广袤海域。众多小型水面舰艇,如濒海战斗舰、护卫舰等,凭借自身相对小巧灵活的特点,可隐匿于复杂海况环境下;潜艇凭借其出色的隐蔽性,能潜伏至关键海域待机而动;无人舰艇更是可承担高风险侦察、前出诱敌等任务。这些分散单元彼此间距拉大,降低了被敌方一次性集中火力摧毁的可能性。

2.前沿灵活部署

在敌方周边的前沿海域积极部署兵力。“远征前进基地”概念落地实施,这些简易基地可快速搭建、灵活撤收,成为小型作战单元的临时补给点、出击阵地。以海域争端为例,美军提前在附近岛屿或礁石区域秘密部署小型陆战队作战分队,搭配便携式反舰、防空武器,配合周边游弋的舰艇,可对敌方过往船只、战机形成威慑,一旦局势升级,能迅速投入战斗,打乱敌方作战部署节奏,掌控前沿态势主动权。

(二) 火力升级路径探索

1.技术驱动精准打击

现代海战要求武器打击愈发精准高效,美军在“分布式海上作战”框架下大力投入先进技术研发。在《水面部队战略——重回制海(Surface Force Strategy--Return to Sea Control)》中提到:“我们的舰艇必须配备战斗和击败高能力对手所需的工具。当与合适的能力和战术组合相结合时,这一概念使水面力量能够以可信的战斗力威慑对手,挑战作战空间,并为后续联合部队行动取得优势。”制导技术方面,从卫星制导到复合制导模式不断演进,确保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多变气象条件下仍能精准锁定目标。如新型反舰导弹在试验中,能在百公里外准确命中模拟敌舰的特定舱室,实现关键部位摧毁,避免大面积附带损伤,以最小代价达成战术目标,既契合国际法对战争行为的规范要求,又增强了实际作战效能。


(Surface Force Strategy--Return to Sea Control)宣传图

2.新型武器系统研发

美海军持续推动新型武器装备列装。2023财年预算聚焦的“高超声速空射 OASuW”(HALO)项目引人注目,旨在为航母舰载战斗机配备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此类导弹凭借超高速飞行特性,极大压缩敌方反应时间,突破传统防空反导系统拦截窗口,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在远距离便可对敌水面舰艇发起致命一击,进一步提升了美军海上作战火力打击的突然性与威慑力。


HALO 项目2023-2027财年预算经费投入(单位/百万美元)

(三) 分散信息战策略推行

2022年1月,《美国海军必须分散信息战》(The Navy Must Decentralize Information Warfare)认为,以往海军信息战力量集中于旗舰,一旦旗舰遭受敌方攻击,通信网络瘫痪,整个舰队将陷入信息“黑暗”,作战行动受阻甚至溃败。分散信息战打将信息战分队拆分至各型小型舰船,它们分散在作战海域各个角落,即便部分分队遭遇敌方打击,其余分队仍能维持局部信息作战能力,确保舰队整体信息链不断裂,为持续作战提供支撑。

二、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的实践案例剖析

(一) “Large Scale Exercise 2021”

2021年8月3日-16日,美国海军在全球多个地区同时举行名为“大规模演习-2021”(LSE-21)的军事演习活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海军战略专家霍姆斯称,演习可能会让对手注意到美国可以同时应对来自黑海、东地中海,以及中国南海和东海的挑战,制止分散美国军事力量的做法。

此次演习中,美军作战方式回归二战时期灵活多变风格,摒弃过度依赖航母打击群单一作战模式,强调小型舰艇、潜艇等分散力量协同作战。当模拟航母遭受敌方攻击“受损”后,分布在周边海域的驱逐舰、护卫舰迅速组织反击,潜艇前出猎杀敌方核潜艇,空中舰载机调整航线依托岸上临时基地补给后继续作战,整个过程衔接紧密,各分散单元自主作战与协同配合能力经受实战化检验,验证了分布式海上作战理念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下的可行性。

(二) “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南海行动解读

“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在南海的部署搭载16架F-35B战机,重现上世纪70年代后被搁置的“轻型航母”构想。相较于传统大型航母,“的黎波里”号这类两栖攻击舰具备更强的近海适应性,可凭借自身相对小巧体型靠近岛礁、浅滩区域活动,释放F-35B战机执行制空、对海打击等任务,拓展了美军在近海复杂海域的作战范围与方式,为分布式海上作战增添新的战术选项。在南海复杂的海空侦察环境下,“的黎波里”号与周边护航舰艇、水下潜艇构成分散作战平台。面对敌方海空侦察,各平台利用地理间隔、电磁隐蔽等手段,降低被同时发现与打击概率。一旦遭遇敌方空中突袭,护航舰艇可利用防空系统为“的黎波里”号撑起防空伞,潜艇则在水下伺机而动威慑敌方反潜力量,各平台相互策应,有效提升了整个编队在高威胁海域的生存能力,凸显分布式部署在实战对抗中的生存优势


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

三、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对未来海战的影响

(一) 作战模式变革引发连锁反应

1.推动海战编队小型化、多元化

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理念普及,将促使各国海军重新审视传统大型航母编队模式。未来海战编队将向小型化、多元化发展,更多中小国家海军可能效仿美军,发展以小型护卫舰、导弹艇、潜艇等为主的混合编队,降低建造成本与作战风险,通过灵活编组实现不同作战任务需求,改变全球海军力量对比格局下中小国家海军的战术选择。

2.强调跨域协同作战深度融合

分布式作战要求海、陆、空、天、电等多域作战力量深度协同。海上舰艇编队作战需紧密依托太空卫星提供的情报侦察、通信导航支持,空中战机与海上舰艇实时共享目标信息、联合打击,水下潜艇与水面舰艇协同反潜、反舰,电子战力量全程干扰敌方通信、雷达等系统。这种跨域协同作战模式将成为未来海战决胜关键,推动各国军队打破军兵种壁垒,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

(二) 军事技术发展导向重塑

1.加速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研发

为契合分布式海上作战对分散、灵活作战单元需求,无人化、智能化装备迎来发展黄金期。大型无人舰艇可承担远洋巡逻、物资运输等任务,小型无人潜航器用于水下侦察、布雷,空中无人机群辅助舰载机作战,它们凭借不惧伤亡、续航力强等优势,逐步成为海战新主角。

2.促进高超声速等前沿技术突破

美军在分布式海上作战中对高超声速武器的追求,将带动全球军事技术竞赛。未来海战,高超声速武器凭借其超强突防能力,将改变传统海战攻防平衡,使海上作战范围从传统亚声速、超声速扩展至高超声速领域,对舰艇防空反导体系提出全新挑战。

(三) 地缘政治格局面临新调整

1.加剧海洋热点区域紧张局势

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频繁在全球海洋热点区域实践,如南海、黑海等地,其强大军事威慑力打破地区原有军事平衡。周边国家为维护自身海洋权益,不得不加大军事投入、强化海疆防御,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温,误判风险增加,擦枪走火可能性增大,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严峻考验。

2.重塑海上战略通道控制权博弈

海上战略通道作为全球贸易、能源运输命脉,一直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焦点。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通过前沿部署、控制关键节点,强化对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战略通道的掌控力。这将促使其他大国重新制定海上战略,寻求新的战略通道替代方案或加强对既有通道的护航安保力量,引发新一轮海上战略布局调整,全球海上地缘政治格局面临重塑。

四、结论

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作为一种创新性作战理念与实践模式,从作战概念的深度构思,到实战演习与前沿部署的反复验证,正全方位重塑现代海战形态。其带来的作战模式变革、技术发展导向扭转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波动,已引发全球军事领域连锁反应。各国海军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发展动态,结合自身国情军情,探索应对之策,方能在未来风云变幻的海洋战场上掌握主动权,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军事高科技在线。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军事高科技在线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