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晚睡

讲述:

你好,晚睡姐姐,从博客到现在,也不知道关注多少年了,以前也跟你发过关于婆媳矛盾,看了你这么多文章,婆媳矛盾我基本能理顺。今天说说我娘家问题吧,我是远嫁,一千公里的距离,这两年越来越不想回娘家了,以前吧,回去很兴奋,有空了就会回去,而且回去了就不想回来了。现在却每次回去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确实该回去看看了。

不想回去,我是觉得父母太扫兴,父母没儿子,两个闺女,我姐已经完全放弃结婚了,我有一儿子。每次回去,父母很开心,看到他们开心我也挺高兴。但是在一起生活很多矛盾就来了。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给不了多少,以至于现在我想让自己过好一点,有条件就会买,也顺带给我父母买,但每次买不就是说浪费钱,或者说是要我们攒着。我虽然知道他们出于好心,但时间长了我也不高兴。我妈妈其实是个很喜欢好看的人,所以我给她买衣服尽量不要老太太那种,都带她去店里买,她有时候也不要,买了吧也是那些话。我就问她,我把钱都攒着不用干什么呢,她说以后用。我说我不想我老了才能用上这些钱,她就一个劲的说我不懂家里困难等等。

我家里爸爸说了算,我妈妈这个性格也是受了我爸爸影响,我爸爸觉得买什么都是浪费,但他也不想想,如果家里什么什么都不买,得破成什么样子。每次他一说话,最受罪的是我妈妈,他会不停的唠叨,甚至几年前的事情都会拿出来说。

我经常心疼我妈妈,也心疼我爸爸一辈子都在辛苦,但是又一想,这也是他们的习惯。但他们习惯和我发生了冲突,我就很烦。我一边想要他们过好一点,哪怕我掏钱也行,一边想着算了,随他们。

家里没有热水器,我想安装一个,他们都反对,可能还是小时候受爸爸影响,虽然大了,但是还是不大会反驳他,而且我回到婆家,我妈妈会遭到他新一轮的难听的话,而且也说过我老公每次去要么忍着不洗澡,要么镇上开个钟点房去洗澡。关键开房了他们知道了也说,说家里能洗澡为什么要去浪费这个钱,我老公虽然知道他们说了,但也没说什么,还是一年在他家过年,一年在我家过年,所以我会说就算为了你女婿和外孙,我出钱安装热水器,也不行。

我到现在也有点搞不明白,到底和他们该以什么态度说话,我态度不好了,我妈妈就说净看我脸色,态度好了,他们又会说那些话,我姐也是跟我差不多想法吧,所以以至于她也不愿回家。

晚睡回复:

前几天有个新闻不知道你看到了没有,某对返乡的夫妻将很多腊肉、香肠丢弃在服务区,很明显是回家过年父母给的,惹来网友的吐槽,觉得他们浪费了父母的心意。

但背后真正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不完全知道。

没准他们真的不吃这些东西,也反复告诉父母路途时间长,肉容易坏,可父母还是要强行装,不要不行。

父母有什么错呢,他们只是想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孩子;可孩子的烦恼谁又能懂呢,怎么说父母都听不进去的感觉也很烦。

每到逢年过节,类似的矛盾便会在很多家上演,阖家团圆的背后,充满了这些琐碎的令人烦躁的矛盾和冲突。

就像大学生放寒暑假,前三天母慈子孝,三天后鸡飞狗跳。

或许这就是亲情的本质,见不到会思念,见多了看不顺眼。

所以你的困境很有代表性,你和父母的相处矛盾,也存在于很多家庭中。


▌ 矛盾之一:价值观上互相不认同。

两代人之间最普遍最激烈的冲突就是价值观的不同,而且大家还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会互相否定。

比如你觉得穿好看的衣服是件自我愉悦的事情,但你妈觉得好看归好看,也不如把钱攒下来更有安全感。

你觉得家里有热水器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你妈觉得冷就冷了,不值得为这点事花钱,你老公居然还要去镇上开房洗澡,真是矫情。

站在你的角度,你觉得自己是对的(我当然也觉得你是对的),但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他们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走过来,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生存型思维模式”。

他们无法像我们一样,享受消费,或者通过消费来产生愉悦感,哪怕是合理消费,都会令他们产生负罪感反射。

他们先是被迫吃苦,然后又在持续的吃苦中自我麻痹,最后通过吃苦累积出了道德快感,任何“贪图享受”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等同于一种堕落。

所以不仅你的生活方式他们看不顺眼,你想让他们过得好的那些付出他们也是毫不领情,他们通过否定你,拒绝你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传统认知。

你拼命逃离的穷,父母却在用一生来供奉。

▌ 矛盾之二:家庭权力结构的对抗。

为什么一样的父亲和母亲,你以前回家很兴奋,回去了就不想回来,但现在却觉得很烦呢?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隐秘的,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逐渐成熟的你,开始对原生家庭的结构关系产生质疑或者对抗。

你的家庭也像很多家庭一样,是以父权为主导,你父亲负责制定规则,而你母亲负责执行。

曾经你也是父权控制下的一名成员,当你习惯了服从的时候,你没意识到这种关系有太大问题。

但当你试图引入新的改变,对你父亲的权威有所挑战的时候,你遭到了他激烈的反抗。

持续否定你,让你觉得做什么都不对,是他消解你的付出的一种方式,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对他的家庭做出贡献而撼动他的地位。

爱翻旧账,总是对你母亲唠叨一些他不认同的事情,也是他在通过负面情绪激发你母亲的内疚或者自卑,从而获得对你母亲的支配权。

拒绝装热水器,哪怕是你花钱也要拒绝,除了他们认为“享受是罪恶的”之外,还有一层因素是你父亲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他不能允许你插手他的家务事,改变他的管家方式。

所以你和父亲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你试图瓦解和挑战一个家庭的父权系统。

作为女儿,你看到了母亲身上作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她一直是父亲控制体系的“共生体”,通过自我压抑换取家庭系统的平衡。

你想要唤醒她,拯救她,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生存环境,还会转过来联合父亲一起背刺你。

▌ 矛盾之三:自我补偿的失败。

在很多时候,不仅父母会强行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子女,反过来子女也会这样。

你觉得自己有能力过得好了,也想改变一下父母的生活习惯,补偿父母在过去受的苦。

这种补偿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补偿,通过给父母消费,提高父母的生活档次,来疗愈自己童年的匮乏和创痛。

同时,这种自我补偿也是一封向原生家庭发出的证明书,“我已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希望以此获得父母的刮目相看。

当父母拒绝接受你补偿,也等于是摧毁了你自我补偿的努力,让你的身份重构彻底失败。


如何处理这三重矛盾,我同样有三条建议:

  • 第一,完成与父母的代际分割。

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也需要保持相处的界限,不强行干涉别人的生活,便是这种界限感的基本原则。

你到父母家,便遵守父母家的规则;父母到你们家,你再执行你们家的习惯。

界限分明,责权对等。

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观,哪怕是你不认同,也要允许它们存在。

比质疑改变他们更重要的事情,是终结这种“吃苦有瘾”的习惯,阻止原生家庭的创伤链条向下一代传播。

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自己变得更强大,就不必通过他们来实现自我补偿。

  • 第二,重构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有40%的代际价值观差异是注定无法改变的。

既然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从本质上是难以避免的,那么适当的自我认知调整也变得非常必要。

要从内心建立“有限责任”思维,承认父母的不幸福不是由你造成的,也就不该由你来改变。

同时,还要与父母的行为实现“客体分离”,父母不接纳你的付出,不是你的孝心没有价值,而是他们自己的生存恐惧以及认知局限。

对原生家庭的父权模式,也不要全盘否定,你一年只回来一两回,靠有限的几天来对抗你父亲,无法改变你母亲的处境。

不如多夸奖你父亲,肯定他对家庭的付出,满足他的内在情感需求,才会真正有利于他们夫妻关系的和谐。

  • 第三,调整付出模式。

没有父母不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方式要符合他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子女的。

比如他们不喜欢花钱买享受,那就把花钱买的衣服说成是单位大姐送的,或者隐瞒商品价格,贵的说成是便宜的。

热水器不装是吗?你说是商家赠品,或者抽奖得到的,你看他们装不装?

如果他们需要的不是钱,只是你的认同,那每次回家就假装跟着他们一起受苦,反正也没几天,装也装下来了。

真正的孝顺,是允许父母活在他们熟悉的认知体系里,同时坚定守护自己的心理疆界。

结论:

没有人能完美地处理好代际关系,我也不行,过年刚刚和我爸爸吵了一架,目前父女关系处于冰河期,有望于正月十五破冰。

这种困境的本质,是两个时代在平行时空的错位对话。上一个时代喊出的对话,下一个时代接收起来会有延时。

健康的亲情,需要保持30%的“失望空间”,接纳彼此的不完美,才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基石——

与天下子女共勉。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介绍

晚睡,作家、情感咨询师,一枚斜杠中年码字工,喜好解读复杂情感迷局,关注女性独立与成长,已出版《晚睡谈心》、《帮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你的爱怎么了》。

晚睡咨询邮箱:wanshui0512@163.com

星标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