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很多人都知道积德行善的道理,但却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人就会抱怨,觉得自己行善多年,命运却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不好。是不是老祖宗说的因果道理有问题呀?是不是行善未必得善报呀?他对行善就产生怀疑之心了。



所以我们知道积德行善还不行,还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不是善,否则就可能好心办坏事了。

《孔子家语》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启迪作用。

在春秋时期,有些犯法的人,会分发到诸侯家里面去服劳役,或者做臣妾,身份低贱,没有自由。鲁国就制定了一条法律,只要有人愿意拿钱把这样的人赎回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替他交罚金,他就可以回到鲁国,恢复自由之身。

政府出这条法律的意思,就是奖励社会上有钱人多做一些好事,帮助那些服贱役的男女恢复自由,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重新为社会做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