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入户式家访”还有必要吗? 近日,“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在不少人印象中,家访曾是深受家长欢迎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特别是在通信与交通不便的年代,老师们或是徒步跋涉,或是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到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时过境迁,社会发展了、技术进步了,通过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线”访越来越便利,入户家访好似成了“老传统”“过去式教育”。
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上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家访咋就变得不受待见了?原因复杂多样,比如有的流于形式,变成了相互客套、拍照填表;有的打乱了家长与老师的日常生活、工作节奏;有的担心暴露家庭隐私、影响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那么,家访真的没必要了吗?不妨先回到家访“为什么”这个基点上。
家访的核心价值在于加强家校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家校共育。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线”访还是家访,都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从经验来看,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往往好于电话交流。故而,家访在“视角”和“在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走进学生家庭更能全面洞察孩子的世界,其教育意义不容忽视。无论是从家校共育角度,还是从学生成长出发,家访作为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都不该成为“过去式”。
亲其师,信其道。入户家访并不过时,但如何有效家访却是摆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道考题。为此,打开“心门”还要叩开家门。比如,老师家访前与家长加强沟通,为其提供方便,帮其打消顾虑;精心制定家访计划,少些“指标、留痕”,多些“问诊问策”,让家访更有效率、更有实质意义;不搞“一刀切”式入户,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在社区附近或其他公共场所灵活安排约访。说到底,无论怎样“访”,最终都是为了携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赶紧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吧~
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共同守护!
扫码进入举报不良信息页面
来源丨广州日报
编辑|李洋
柳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