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自信,是全球互联网最迷的现象之一。你在社交平台上和印度网友聊经济,他们能告诉你印度即将超越中国;你聊军事,他们说印度是世界第三大军力;你聊科技,他们能举出一堆在硅谷工作的印度程序员。但如果你稍微深入一点,比如问问印度的基础设施、贫富差距、社会治理,话题就立刻变成“你们中国也是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印度街头的民众)

1. 联邦制的混乱,造就了“各吹各的牛”

印度是联邦国家,但各邦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语言不同,甚至连度量衡都没统一,英尺和米混用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夸张的是各邦之间的贸易还要交税,导致印度内部市场的统一度远不如中国。

但这种“松散结构”也给了印度一种错觉:每个邦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王国,自己发展得不错,别人发展不好,不关我的事。于是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你会看到印度网友能举出各种各样的“发展案例”,但这些案例往往只是局部繁荣,而不是整体进步。

2. 种姓制度让社会固化,反而助长“大国幻想”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全球最顽固的社会等级体系之一。表面上印度宪法已经废除种姓歧视,但在现实中低种姓群体依然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最底层的“达利特”甚至连进寺庙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工作基本就是清理垃圾、掏粪、搬运尸体。

但讽刺的是这种极端的社会分层,反而让一些高种姓印度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印度人”,天生就该比别人强。于是在国际讨论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极端的民族自豪感,哪怕现实情况完全不支持这种自信。



(印度总理莫迪发表讲话)

3. 宗教狂热+教育落后,让“信息茧房”成为常态

印度的宗教信仰极其复杂,各大宗教在这里扎根,但宗教狂热的副作用就是:很多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被宗教思想所影响。同时印度的文盲率高达24%,而且他们的“非文盲”标准非常低——只要能写下自己的名字,就算是识字了。

这就导致很多印度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其有限,他们无法独立判断信息的真假,更容易被民族主义宣传影响。而印度的主流媒体,也乐于迎合这种情绪,不断放大印度的“进步”,弱化印度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印度网友的“自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矛盾外移”策略,更愿意相信“印度比中国强”

印度政府和媒体,还有一个非常高明的手段:转移国内矛盾。印度内部问题太多了,贫富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动荡、宗教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迟早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危机。于是印度政府的策略是——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外部,比如中国。

印度媒体经常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而且很多报道并不准确,比如“印度制造业即将超越中国”、“中国经济崩溃论”等等。这种信息灌输久了,很多印度人就真的相信:印度已经领先中国,甚至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三大国”。



(印媒《今日印度》预测:印度将在2027年超过日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5. 地缘政治的“错觉”,让印度人更容易膨胀

印度在南亚的确是个“大块头”,周围的国家——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都远不如印度。长期以来印度在这些国家面前,确实有“区域霸主”的感觉。但问题是印度的对比对象如果换成中国,这种“大国优越感”就变得非常可笑了。

但人的心理有时候就是这样——如果你的邻居都比你穷,即便远处有个更富有的国家,你也会选择忽略,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种心理误区,正是印度“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印度某地的贫民窟)

印度的自信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的逻辑并不复杂。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省能力,就只能通过外部对比来寻找心理安慰。而印度,恰好有着太多需要安慰的地方。

有人说印度的“自信”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如果他们承认现实,就必须面对自己的问题,而这比在网上吹嘘“印度比中国强”要难得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