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奋力谱写健康青岛建设新篇章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柳忠旭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健康中国建设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系统性、创新性举措推进健康青岛建设,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岛实践和青岛智慧。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健康青岛建设

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勠力同心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健康青岛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青岛建设,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全社会推进健康事业的强大合力。印发《推进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项行动工作组,分阶段推进各项行动。制作《健康青岛美丽家园》宣传片,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推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启动健康影响因素评价工作,邀请专家来青授课,进行青岛市、莱西市首个公共政策的健康影响评价实操。加强健康青岛行动监测评估,印发《健康青岛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和健康青岛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将省监测、督查以及健康城市评价指标全部纳入青岛市监测评估范围,建立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资源、健康人群五维指标体系,对全市和各区市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健康青岛指标评价走在全省前列。

二、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引领,结合本地医疗资源分布实际,在城市和农村探索建设以“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城市三甲医院包联”为特色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医疗资源供需分布不均、医疗服务碎片化等难题,切实提升了群众医疗服务获得感。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给予了肯定性批示。在市域,推动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通过共管病房、专家制度性下沉、慢性病三级共管等形式,让居民在社区能够预约名医专家号,接受大医院检验检查服务,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52.61%。在县域,推动莱西市系统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引入82名常驻专家和43名特聘专家,从而开展医疗服务,县域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资源一体化运行,通过“基层首诊、分级转诊”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医疗费用明显下降,县域公立医院门诊量、出院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三、四级医院手术增长40%以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3.95%,基本实现了“疑难重症不出市、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


2024年5月28日,“百草传丝路 共话中埃情”中埃文化交流活动

三、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全民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

青岛市通过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能力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夯实全民健康服务网底。2024年新建和改造769个薄弱村卫生室,新增23个省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建成中医馆。为强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率先推广乡村医生订单式定向培养,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共招聘73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同时通过定期轮训、实践带教等方式,对基层3945名村医进行中医技术培训,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升至56.1%。此外,通过远程诊疗和医防协同等方式,推动市级医院与基层机构上下联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截至2024年底,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63.59%,比2023年提升1.35个百分点,群众得小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更好地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四、关注重点人群,厚植“健康青岛”幸福底色

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全过程防控重大疾病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健康知识普及等16项行动。全市托育机构增至895家,新增托位6140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21个,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9.2%,服务“三高一慢”患者28.5万人。持续推进适龄女生双价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和优生优育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新生儿遗传代谢“四病”筛查率达99.88%,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达99.91%,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99.93%;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母婴安全核心指标持续优化,青岛市获评全省首批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认证地市。农村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全市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72家,西海岸新区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青岛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健康企业建设行政推广优秀案例。“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累计浏览量4823.6万人次,2024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46%,比2023年提升3.17个百分点,全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五、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医药传承与智慧融合

青岛市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坚持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相结合,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国际化推广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新增6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旗舰科室)和24名省级名中医,推出“三字经流派推拿”等94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组织124万人次参与“八段锦”全民推广活动。通过打造智慧共享中药房、优化中医诊疗电子地图,中医药服务便捷性和利用率明显提升。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开展“青岛—亚历山大中医药文化交流”等活动,扩大了青岛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六、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强化疾病防控能力

青岛市坚持医防协同,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建立“六网合一”公共卫生监测平台,通过整合临床检验、哨点监测、致病菌识别等资源,构建智能化、全覆盖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升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实现了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面下降,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在疫苗接种领域,青岛市率先完成国家首批电子预防接种证试点,累计服务17.8万人,进一步优化了儿童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青岛市建成省内首个“动物致伤处置儿童综合门诊”,并新增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7家。


山东省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

七、勇攀医疗新高峰,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青岛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攀登新高峰,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期项目主体封顶,一期已建成3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医工作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与本地深度融合。新增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新增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数量创“十四五”以来新高。“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加速推进,持续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2024年累计完成互认191万项次,为患者节省费用7513万元。“健康青岛”服务平台上线专家团队预约、候补挂号等新功能,进一步缓解了群众“挂号难”的问题,为百姓就医带来更多便捷和实惠。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下一步,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大病重病在本市解决,一般疾病在区市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的目标,因地制宜推广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莱西市与青岛市市立医院改革经验,稳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优化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深入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市级龙头中医医院,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聚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质提效,推动“千县工程”落地,到2026年全面实现县级医院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全覆盖,并建成20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和60家特色专科卫生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加快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三期、市中心医院二期、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智慧医疗领域,通过市、区两级平台支撑,进一步强化医生工作站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双向转诊、电子健康档案调阅等服务。持续推进健康青岛十六项行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升行动,落实国家安宁疗护试点任务,完善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接种和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服务,健全母婴健康全周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青岛样板”。

投稿邮箱:jkzggc@163.com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5年2月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