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即将召开的第 61 届慕尼黑安全大会将主题定位为“多极化”。但当俄罗斯因“持续破坏国际法”被排除在参会名单外,不禁令人质疑:这难道是西方主导下的 “多极化”?
而全球化退潮后,各国对安全的认知犹如割裂的镜像,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也已难以为继。当俄罗斯被“缺席审判”,中美欧三方势力展开激烈博弈之际,这场顶级安全大会,已然成为新旧秩序转换的微型试验场。近期发生的两件大事,更为即将召开的慕尼黑安全大会增添了新注脚。
首先,“能源断联”开启欧洲地缘政治新版图。当地时间2月8日9时09分,波罗的海三国的电力系统与俄罗斯控制电网正式断开连接。次日14时05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电力系统成功与欧洲电网同步。立陶宛总统那句 “再见了,俄罗斯”,宛如一记重锤,不仅敲开了能源领域的新变局,更在地缘政治的舞台上,再次斩断俄罗斯“双头鹰”看向西方的那颗头。
而另一边,即将于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大会上,俄罗斯将面临“缺席审判”。据法新社 2 月 10 日报道,会议主席霍伊斯根透露,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出席会议,美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包括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以及总统特朗普的俄乌战争问题特使凯洛格,而俄罗斯政府代表不会参加慕安会。
这两条重磅新闻,恰似两颗投入国际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也为本次大会的议题与看点,埋下了重重悬念——俄乌冲突,将是焦点中的焦点。
本次大会,俄乌冲突无疑仍将是绝对的核心话题。在没有俄罗斯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大会却极有可能围绕如何结束这场冲突展开激烈交锋。美国俄乌特使凯洛格预计会抛出特朗普的“俄乌和平计划”,其中或许包含“冻结冲突”等内容。然而,俄罗斯此前已明确表态无法接受“冻结冲突”,双方截然不同的立场,犹如针尖对麦芒,其碰撞必将成为大会的一大瞩目看点。
此外,全球治理与多极化趋势亦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当今世界正从单极向多极加速转变,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的博弈与合作,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并入欧洲电网,彰显出欧洲在能源等领域的深度整合与长远战略布局。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欧洲究竟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特朗普上台后政策多变,美国与欧洲在安全、经贸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是否会出现新的变数?双方能否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这些关键问题,在大会上也必将引发热烈的讨论。
在这波汹涌的多极化浪潮中,中国的角色备受全球瞩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在“中国专场”发表演讲,向世界介绍中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中国在国际秩序构建中始终倡导平等、合作,其提出的方案与理念,将如何在大会上与其他各方展开精彩互动,无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第61届慕尼黑安全大会,各方势力将在此展开激烈博弈与对话,其结果将为全球安全与秩序的未来走向,勾勒出至关重要的轮廓,希望不再沦为西方政治话语的陷阱,而真的能够在破碎的镜厅中,重构多极世界的安全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