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琼瑶的作品中,人物不必为衣食所忧,一心一意地纠葛于情感之中。”这是一个同行对琼瑶作品的评价。
众所周知,琼瑶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或者说基本都是爱情,她一辈子都专注于爱情这个领域,也算是“忠贞不渝”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专注无疑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对于琼瑶作品的批评,也是因为她对爱情的过度褒扬,比如“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呢,她失去的是爱情啊”这样的话和逻辑无疑让人难以接受。
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追寻的东西,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人,反正都要给自己找点有意思的事做。
看了琼瑶的一生,你就会知道:爱情确实不能当饭吃,钱才是基础!
琼瑶本名陈喆,出生于四川成都,后定居湖南衡阳,11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台北。琼瑶的父母有四个孩子,琼瑶是大姐,她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
这种多子女的家庭,子女之间自然有比较,父母也难免有偏心,而琼瑶又是非常敏感的心理,敏感的人通常脆弱,特别是在年龄小的时候。
琼瑶偏科严重,只有语文成绩还可以,其它功课都比较差,她上高一时候曾因为数学成绩差而吞药自杀,高考落榜的时候也曾尝试自杀,这都说明她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之大。
压力主要是来自几个弟妹和父母,有次她数学只考了20分,老师让她回家找父母签字,当她心情忐忑的回家后发现妹妹因为觉得没有考到100分而哭(只考了98分),这让琼瑶情何以堪。这样的落差让琼瑶备受刺激,她后来在书里还写过类似的情节:
“代数考卷发了,二十分,物理三十分。妈妈说'弟弟妹妹都考得好,你为什么不?’
弟弟画了张国画,爸爸认为是天才,要再给他请一位国画老师。他今天颇得意,因为月考成绩最低的也有八十五分,我的成绩单怎么拿出来?
妹妹又拿了张奖状回来,妈妈说:‘叫我怎能不偏心,她是比别人强嘛!’
学业不行,琼瑶就发奋写作,当她成了名作家后,用赚来的钱给父母买房买礼物,资助弟弟妹妹留学,才换来父母的认可。
物质的存在决定精神的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尽管靠爱情吃饭,但琼瑶也深知现实的意义。或许也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才让她那么渴望爱情。
读高中的时候,琼瑶曾有过一段师生恋,老师年长她二十多岁,后被琼瑶母亲控告(“迸发出最强烈的火焰,把我和老师全都卷入火舌中,几乎烧成灰烬’’),该老师最终被解聘,但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还有后续,这个老师去世的时候还是琼瑶帮忙料理的。
琼瑶二十多岁的时候同庆筠结婚,两人育有一子陈中维,数年后因感情不和离婚。平鑫涛是琼瑶投稿的皇冠杂志创始人,两人因为工作关系相识相恋并最终走向婚姻。
其实如果没有经济压力,想要做个贤妻良母的琼瑶未必会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写作,因为需要帮丈夫养家,琼瑶才想要写小说赚钱。而她跟平鑫涛之间其实也掺杂了经济利益的因素,两人谈恋爱的时候平鑫涛还没有离婚,随着琼瑶越来越火,两人的关系也随之演进。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利弊权衡的心机是自然的,所以说爱情作为上层建筑之一,也要收到经济利益的影响。
琼瑶的逆袭。
“整整一年,我发疯一样地写作。生活里再也没有什么乐趣。”
每个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琼瑶爱情不顺,婚姻失败,还带着孩子,作为一个注重家庭的女人,她很难不顾父母的态度。
《窗外》出版后,因为有影射父母的嫌疑,父母很生气,“你写了一本书来骂父母”,而且这本书也是她跟丈夫感情破裂、离婚的导火索。
我把四本新书带到母亲那儿,一字排开,排在母亲的书桌上面……母亲默默地看着我,终于笑了。这个笑容实在难得呀!
在《我的故事》的里,琼瑶谈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她终于用成绩来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说,说什么都没用,唯有成就才能抚慰一切。
爱是毁灭,也是成就。
从小不被偏爱,处处都是逆境,怎么办?华山只有一条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对琼瑶而言,她喜欢的也是她擅长的,那就是对爱情的写作。
爱情是琼瑶精神世界的主题,她对爱情的所有幻想和期盼都写进了作品之中,而这些作品又通过影视改编风靡世界。
一个“爱”字毁了她,但也成就了她。她想要的房子、环境和别人的疼爱,都是建立在牢固的经济基础上的。
就像金庸武侠小说是男人们的童话,琼瑶小说也称得上女人们的童话。
不过,真正纯粹的爱情很稀有,无论男女,在现实中如果碰到那种“纯粹谈情说爱”但毫无成就和经济条件的人,恐怕也就没有谈情说爱的心思了。
作为一个被市场验证过的造梦者,琼瑶无疑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