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这片不见硝烟的战场,东风与长安的 “联姻”,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整个业界。这就好比江湖中两大门派掌门突然决定合并,号令归一,原本的势力版图被彻底改写。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到另一位行业巨头 —— 一汽身上,大家都在暗自揣度:面对这一变局,一汽究竟该如何破局?
东风与长安的合并,堪称汽车行业的 “世纪(参数丨图片)大融合”。2024 年,二者独立时的销量数据就已相当亮眼,合并后更是一举突破 500 万辆的大关,这个数字究竟有多惊人?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同年比亚迪的销量也被甩在了身后。
在全球车企的座次表中,新诞生的 “东风长安联合体” 强势跻身第五,仅次于丰田、大众、现代和 Stellantis,实力相当于上汽与广汽的总和。这两家老牌国企的算盘打得精明,在新能源转型这场分秒必争的生死竞速中,“规模即护城河”,唯有抱团取暖,才能在与比亚迪、特斯拉等新势力巨头的过招中,拥有足够的底气与胜算。
反观一汽,2024 年的业绩表现着实有些差强人意。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 18%,与比亚迪的 68%、长安的 35% 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销量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出一汽的困境,红旗 E-HS9 作为一汽布局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重要车型,月销量却长期在三位数左右徘徊,而东风岚图、长安深蓝早已成功跻身新势力销量前十的行列。
从净利润角度来看,一汽在新能源板块的利润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增长率更是低得可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马拉松比赛,其他选手都在奋力加速冲刺,一汽却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束缚住了双脚,每迈出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想当年,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 “长子”,红旗、解放等品牌声名远扬,稳稳地占据着行业霸主的地位,风光无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一汽却陷入了发展的泥沼。追根溯源,体制问题是导致这一困境的重要因素。
当东风和长安都在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来激发企业活力时,一汽却依然深陷 “国企病” 的泥沼难以自拔。决策流程冗长繁琐,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就像一头身躯庞大却行动迟缓的大象,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连转身都显得异常困难。
曾有合资品牌高管调侃道:“在红旗推出一款新车,盖章审批的流程比特斯拉研发 Model Y 的时间还要长。” 在这个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的时代,这样的效率又怎能与那些灵活敏捷的新势力企业相抗衡呢?
一汽若想打破当前的困局,实现逆风翻盘,就必须痛下决心,进行一场彻底的 “自我革命”。从战略选择层面来看,有两条道路可供参考。
其一,借鉴吉利的成功经验,走资本运作 + 全球化的发展路线。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实现了品牌形象的大幅提升,还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汽资金实力雄厚,手握 2000 亿现金流,完全有能力收购一家欧洲豪华品牌,比如此前传闻中的玛莎拉蒂,以此来弥补自身在高端电动化领域的短板。
其二,效仿比亚迪,走垂直整合 + 技术碾压的路线。加大在 SiC 芯片、800V 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摆脱对华为 HI 模式的过度依赖,毕竟只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组织架构优化方面,一汽可以借鉴长安深蓝的独立运营模式,成立 “新能源特区”,将红旗新能源事业部剥离为独立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让这头 “大象” 变得像 “猎豹” 一样敏捷,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营销创新方面,一汽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学习蔚来的用户运营体系,将红旗车主社群从传统的 “老干部茶话会” 转变为充满活力的 “国潮文化圈”。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红旗推出与故宫联名款电动车,再搭配上元宇宙虚拟试驾、车主 NFT 勋章等创新营销手段,说不定真的能够让年轻消费者为之疯狂,高呼 “YYDS”。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必将呈现多方势力激烈角逐的 “博弈” 格局。东风长安系凭借规模效应和混改带来的灵活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牌整合过程中的内耗以及文化融合的潜在风险;一汽系虽然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深厚的技术储备,但体制僵化、市场敏感度低的问题犹如两颗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着其发展步伐;新势力系以用户思维和组织扁平化的优势迅速崛起,但盈利难题和供应链短板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亟待解决。
如果一汽不能在未来 3 年内实现 “体制松绑 + 技术爆发 + 品牌年轻化” 的三重战略转型,当东风长安与比亚迪、特斯拉形成新的行业 “三巨头” 时,一汽很可能会重蹈诺基亚的覆辙,即便手握大量专利技术,却依然无法阻挡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汽车行业的竞争就是如此残酷,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汽的未来,就取决于这关键的几年。是凤凰涅槃,重回巅峰,还是逐渐沉沦,被市场遗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