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正式推出汉家族智驾版车型,宣布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搭载高速领航(NOA)、城市领航及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价格下探至16.88万元。这不仅刷新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门槛,更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正式转向智能化能力的大规模落地。
此次上市的汉DM-i智驾版和汉EV智驾版共10款车型,售价区间16.88万-23.58万元。核心卖点在于全系标配基于比亚迪全栈自研的DiPilot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差异化的硬件配置划分出两大技术层级:售价20万元以内的基础版搭载“天神之眼C”三目视觉方案,配备29个传感器(5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12摄像头),实现高速场景下1000公里零接管;顶配车型则升级“天神之眼B”激光雷达版本,增加1颗激光雷达,解锁城市道路领航功能,支持红绿灯识别、环岛通行等复杂场景。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首次在20万元级车型实现行泊一体架构,将自动泊车成功率提升至99%,并支持窄车位遥控泊车等6大模式,这直接击穿了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泊车领域的技术壁垒。
技术参数显示,汉智驾版的系统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AEB自动紧急制动最高工作时速100公里(未来可升级至140公里),这一表现已超越多数新势力品牌。而在续航与补能体系上,汉EV智驾版高配车型搭载全域800V高压平台,CLTC续航达701公里,配合比亚迪自研的升压快充技术,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230公里。DM-i混动版本则保持3.8L/100km亏电油耗,零百加速6.9秒,在动力与能耗平衡上延续了比亚迪的技术优势。
从市场策略看,比亚迪此次“加配不加价”的定价策略颇具杀伤力。相较于2023款汉EV冠军版,智驾版在维持价格体系的同时,将原本需要选装的价值2万元的智能驾驶功能变为全系标配。这种“技术平权”打法,使得搭载激光雷达的顶配车型价格控制在23万元区间,相较蔚来ET5、小鹏P7i等竞品低出5万-8万元,形成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20万-25万元新能源轿车市场占比已达28%,比亚迪此番布局显然瞄准了这一快速增长的核心细分市场。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汉家族智驾版的发布,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竞赛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2023年中国市场标配L2+级智能驾驶的车型渗透率已达19.6%,但其中80%集中在30万元以上价格带。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20万元以下市场,不仅打破了“智能驾驶等于高端溢价”的行业定式,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推进高速NOA功能普及化。
当前智能驾驶赛道呈现三大竞争态势:以特斯拉FSD为代表的纯视觉路线持续迭代算法,但受制于数据合规性在华进展缓慢;华为ADS 2.0、小鹏XNGP等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的融合方案,在城市领航领域保持先发优势,但硬件成本制约了普及速度;比亚迪此次选择的“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弹性方案,通过模块化硬件配置实现不同价位车型的功能区隔,这种“技术下探”策略或将重新定义市场竞争规则。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同步公布的智驾系统命名体系(DiPilot 100/300),暗示其可能效仿芯片行业的性能分级模式,为后续技术迭代预留空间。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L2级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达42.4%,但具备领航功能的L2+级车型占比不足5%。比亚迪此次大规模普及高阶智驾的动作,或将加速行业从“功能有无”向“体验优劣”的竞争阶段过渡。正如某跨国零部件企业技术负责人所言:“当头部企业将激光雷达车型价格压至23万元,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控制与集成效率必须迎来新一轮革命。”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