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打工人在大年初八已经回到工作岗位。
有的等到十五过完。
当第一批务工人员在工位想着家乡的热闹和大鱼大肉的时候。
高速上却出现了和这种心情相悖的现象。
腊肉、酥肉、切好的排骨被丢到垃圾桶旁边。
网友看到纷纷怒喷,不想吃别拿。
对于粮食被丢弃,大家都看不过去。
批评扔年货的人是“不孝子女”。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为何当事人在评论区回复“实属无奈之举”?
扔的不只是东西,是父母的心
2月6日,有网友在贵州的高速服务区拍摄到。
好几大包的年货被丢进垃圾桶旁边。
包含腊肉之类的腌制品,还有切好、装了满满几包的排骨。
看上去那些排骨都是瘦肉。
估计是知道孩子们不喜欢吃肥的,特意准备好的。
有网友展开合理思考,认为估计是家里养的猪。
要不然为何能做到全是瘦肉呢?
还有炸好的小酥肉和带鱼,以及新鲜蔬菜和排骨丸子。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货很新鲜,一看就是精心准备的。
粮食和周围的垃圾形成鲜明对比。
大包小包的总共超过10袋。
有记者估计,扔掉的年货价值上千。
环卫工人看到一包包东西后觉得不可置信。
看到他们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
弯腰弓背的样子好像就看到了父母知道年货被丢之后的样子。
网友有一个戳心的评论。
“建议这些人偷偷返回去看看你们走了以后,父母三餐吃什么饭菜。”
是啊,这些年货是家长用了多少心血换来的。
大部分肯定是孩子在家里喜欢吃的东西。
对此,大部分网友在评论区怒喷。
有人觉得不想要就不要,何必糟蹋家长的一番心意。
父母的爱不是压力,更不是负担。
作为子女有说“不”的权利。
还有人觉得有些人太轻易拥有了,所以不屑一顾。
也有人想吃都吃不到,因为父母不在了。
对此,相当多的网友同一想法。
觉得扔年货的做法是伤了父母的心,不把爱当回事。
但是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疑似当事人在评论区下诉说“隐情”。
当事人回应,实属无奈之举
2月10日,记者发现评论区疑似当事人发声。
称扔年货实属没办法。
当事人有什么隐情呢?
首先承认了是自己扔的。
原因在于路程遥远,返程高峰期会堵车。
加上她是贵州嫁到黑龙江的,第一次回家。
上千公里的路程,返程时间大概需要两三天。
车中的暖气温度高会让食物变质,导致车内出现异味。
年货在车子上放几天可能会变质、坏掉。
就把香肠和腊肉拿下去了。
而炸的东西、鲜肉和新鲜蔬菜给放到服务区。
说是想留下给环卫工人吃。
被大家知道后觉得很开心,起码不会浪费了。
但是这话和网上曝光的视频有些矛盾。
第一,知道路程遥远为何要收下容易变质的食物。
其实看到返程务工人员后备箱的一堆年货。
大家都会觉得心里暖暖的。
认为肯定是有长辈疼爱的孩子。
准备年货是个耗时间耗精力的事。
虽说是第一次回家,觉得父母准备好的年货不收下不太好。
可以用容易变质的理由劝住父母。
相信他们不会强硬地塞下这些年货。
反而是理解孩子们。
但是当事人选择在高速偷偷丢了年货。
第二,说想留下不易保存的年货给环卫工人吃。
这个说法好像很难立住。
网友认为当事人若是真的想给环卫工人。
可以直接送给他们。
放在垃圾桶旁边,任谁都不会觉得这是想送给环卫工人的。
就算大包小包装好,大家也会觉得是别人丢弃的垃圾。
旁人不太理解的举动,对当事人来说知道不会浪费觉得很开心。
但是网友不买账,用亲身经历说事。
妈妈给的年货根本舍不得扔,即使吃得都快吐了。
还有网友说舍不得给别人吃,在冰箱里冻着自己吃。
爸妈寄的腊肉根本吃不完。
冰箱里冻了两年都舍不得扔。
就在网络上舆论发酵得越来越广泛的时候。
又有人出来回应了。
对方用家长的口吻做出回应。
说“酥肉是我给孩子的,儿子不当家。
估计是被儿媳妇扔了呗”
不过网友不买账,说。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婆婆直接觉得是儿媳妇扔的。
若是儿子说爱吃、能吃完,儿媳妇会扔吗?”
对于这种情况,大家的主要想法还是说不想要年货可以和父母沟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年货怎么能被随意丢在垃圾桶旁边。
这背后是父母、长辈们的心意。
放到垃圾桶旁边的行为不太好。
若是父母非要给,怕孩子吃不到家乡的味道。
孩子不好意思不收下的话。
对此有网友指出应对方法可以是以下两种。
冰冻之后用泡沫箱子装好,隔离周围的热气。
就像自己做了一个小冰箱一样。
或是直接冷链运输快递送到返程的地方去。
正值冬天路上气温低,冷链运输不担心食物变质。
但是当事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反而让父母的心意不受重视。
即使是旁观者也觉得有些不好受、痛心。
年货是我们的文化体现。
现在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
年货越来越年轻化
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了清代的年货风俗。
可以了解到,虽然是在清代。
年货销售程度都很火爆。
之前因为交通不便、物资不算多。
家家户户的人会在春节即将来临的10天置办年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年货的购买方式多样化。
年货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了。
2006年的时候,超市购买年货占比高达90%。
到2016年之后,年货节网购或是双11,双12的时候。
消费量极高。
现在网上购买年货都能和线下商超相抗衡。
年货不仅是家长给孩子们准备的爱。
孩子也会给家长准备年货。
如今90后,00后购买年货更加个性化。
会选择年货场景和品类来消费。
在外打拼的建设者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人。
同样的年货也是家长为孩子准备春节的特有仪式感。
过年之前,父母在老家腊肉、腊肠、干果零食什么的开始准备起来了。
父母在家总是牵挂着孩子的。
他们经常会提前准备好年货。
等着孩子回家吃,或是直接寄给他们。
有的父母给孩子寄了一些香肠腊肉。
有的父母是种花的,给孩子准备了种的鲜切花。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南北差异。
不同地方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年货呢?
东北,冻梨。
东北的冻梨是一大特色。
很多人一开始不了解大冬天的吃什么冻梨。
但是东北屋里有炕很暖和。
加上冻梨甜甜的,冻梨汁丰富。
吃完之后感觉甜甜蜜蜜的。
北京,蜜饯。
从宫廷到民间,皇城之下的北京。
保留着古时候的一些饮食习惯。
就比方说蜜饯和糕点之类的小零食。
酸酸甜甜的美味开胃。
江南水乡,腌制品、腊味出圈。
虽说腊肉、腊肠之类的腌制品不论南北方都有。
但是南方的腊肠有属于水乡的独特味道。
西北的馍馍和坚果。
北方地区因为降水量没那么丰富。
种小麦比较多,因此面食是主要的主食。
光是馍馍这两个字就能被制作出各种各样的。
还有坚果,北方也特别适合种植坚果。
这也是大地对人民的回馈。
结语
其实不管怎么样,年货都蕴含着家长或是孩子的爱。
但是不想要也可以拒绝。
毕竟家人都能理解。
丢在高速垃圾桶旁边不值得推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