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法律网讯(通讯员 张爱国 范勇)“1921—1931年:五四雷音响东方,有志青年返黔乡;广泛传播新思想,马列主义展光芒。右江主席黄举平,开展革命到紫云;建立黔桂边委会,黔中边区英雄汇…”
“1985年:立项首条高速路,贵阳直通黄果树;逢山开路水架桥,从此黔道通四海。对外开放内搞活,成立安顺电视台;家事国事天下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2021年:吹响决战冲锋号,擂响决胜进军鼓;大战大考显担当,摆脱贫困奔小康。脱贫人口数量大,五十四点五八万;异地搬迁规模大,八万二千出大山…”
近期,一首党史红谣《安顺红·数年轮》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兴媒体等载体传遍街头巷尾,不断攀升上涨的点击量与关注度、评论区高居不下的话题热度,彰显着党史学习教育又一创新举措。
安顺市精神文明办综合科科长黄维程深有感触道:“党史红谣《安顺红·数年轮》结合了黔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紧跟时代新思想、新理论,创新党史学习和实践体验感受的方式方法,与时代同频共振,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从0到1的新突破,也是安顺市深入挖掘党史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创新表现形式。”
为了让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安顺市始终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将蕴含于红色文献档案中的文化内涵充分赋值到文化展览、“四史”教育、走访宣讲和文艺创作中,先后创作红色题材电影《两枚铜元》,红色民族歌剧《弄染之光》,大型舞台剧《王若飞》,纪录片《中央红军长征过紫云》等作品,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创新做法让党史学习教育“红”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而党史红谣《安顺红·数年轮》也是一个创新举措。
202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安顺市档案馆、市史志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精神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单位通过集思广益、精心谋划、密切协作,确定将打造全国首部党史红谣《安顺红·数年轮》,作为塑造党史学习教育“安顺样板”的重点工程和献礼工程。随即抽调专家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专班认真梳理了1919年至2024年间安顺发生的大事、要事,经过认真考证、逐字斟酌、反复推敲,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阶段以编年体形式进行集体创作。同时注重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大体以安顺山歌、安顺唱书和花灯戏“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念唱音律编制,全篇共计81段、1701字。
为便于学习记忆,这一首红谣在文字上较为朴实,节奏音律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采取“年代+台本+注释”的方式,对如王若飞、林青、秦天真、张恒兹等安顺革命历史重要人物,以及顶云经验、三线建设、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建设、“三权”促“三变”经验、脱贫攻坚精神、兵支书经验等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进行注释,能够迅速让读者抓住党领导安顺各族人民在革命过程中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主线,并且对过去存在“红军从何方向进入安顺、赴安具体日期和过安顺行程天数”“安顺城解放的确切时间”等观点进行规范统一,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安顺市委的高度肯定和关心支持,市委领导多次对文稿进行修改完善,积极推动《安顺红·数年轮》通过视频化方式进行文艺展示,2024年国庆节前先后在市人民政府网、安顺市广播电视台、掌上安顺等市级媒体上进行同步连载播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安顺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一个重要创新载体。
“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符号、时代元素,融入时代价值内涵,将党在安顺103年大事记进行艺术化编排,打造一首气势磅礴的红色组歌,这一勇开先河的探索实践,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展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和魅力,这是史志档案人多年的热切夙愿,也是我们的主责主业和使命担当。”安顺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金涛说。
安顺市档案馆馆长何晓芸也表示,党史红谣《安顺红·数年轮》是安顺市利用红色资源讲好黔中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围绕如何利用红谣讲好党的历史,在感动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营养、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下一步,市档案馆将继续在党史红谣的宣传推广、传唱普及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激发党史红谣活力,更好地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