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化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赓续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和“三育”成本问题的研究;对收入分配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问题、和谐阶层关系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的研究;对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政策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的研究,都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更为明显的理论亲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只有正确回答了上述时代之问,才能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为主题,建构起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进度相一致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现代化,发展于现代化,也崛起于现代化。在社会学历史上,几乎所有作出重大理论建树的社会学家,都为现代化的理论大厦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中国的社会学也起源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于中国的现代化,崛起于中国式现代化。自社会学重建以来,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袁方先生、陆学艺先生、郑杭生先生与李强先生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建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们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发扬光大社会学志在富民的优良传统,大力推动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表述,为我们从社会学视角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强大理论动力。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后,又迅速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在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趋于降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战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3.76亿。与工业时代的单位就业相比,当前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约为2亿。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这预示在14.08亿总人口中,大约有9.4亿常住人口生活和工作于城镇社会——大大加速了城市文明的进程。千百年来,中国都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农村农业农地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经由赶超型发展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大潮已迅速从农民变农民工阶段推进到农民工变市民阶段。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的市民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除个别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放开了落户限制。这一方面极大程度地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以自愿的土地流转形成了机械化农业的农地聚合基础,创造了农业和农村同步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

在农民工大规模进城的同时,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学历结构大幅优化。2025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1222万左右。这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替代了农民工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人力资本的提升,后工业化的拉力,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侧奠定了“双循环”战略的人口基础。新时代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战略,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极大程度改善了村落社会的基本面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和阶层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动力,不仅会增加国内14亿多人民共享的现代文明成色,而且还将彻底改变世界人口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大格局,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更为辉煌的中国方案,贡献更为管用的中国智慧。

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还构造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过程。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历史叙事,为社会学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系统推进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学人将社会学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另一方面推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区建设,在政学结合中完成了单位制和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型,提升了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话语影响力。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社会学必将随时代而发展、随改革而进步、随理论创新而与时俱进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新发展格局,锻造更富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人工智能”而形成的合成社会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终于走在世界的前列。机器人的使用与无人工厂的大量涌现,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组织方式。智能体不仅会代替大量重复的、规律性的体力工作岗位,而且还会代替某些常规性的脑力劳动岗位。以后,翻译、教师、记者、办公室文案和法律文书写作人员、科研助手、数据处理人员、互联网大厂的码农等,都将面临社会转型的重大挑战。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必须依靠智能体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社会。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使未来社会更为复杂化。网络虚拟人的生成,尤其是虚拟人在网络世界的活动——不管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都会改变和重塑工业社会书写的社会情境、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场景,甚至也会以数据资源的重要性而改变社会分层的标准。这些变化为社会学研究创造了划时代意义的新田野和新时空情境。

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变迁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建构新的社会工作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上的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重要文件就会发现,有关社会部分的文本含量越来越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表述格局中,有些文件的文本分量甚至超过了经济部分。在“两大奇迹”中,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相辅相成,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长期稳定;反过来,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也不可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某些国家之所以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中断了原有平稳发展路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社会问题,引发了严重的民粹主义思潮,深陷内乱、纷争与动荡之中,使社会冲突消弭了安定团结的建设环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中国社会学学人深化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等问题的研究,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充分释放社会活力,赓续“两大奇迹”。

在难忘的2024年,社会学界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中国式现代化涉及的重大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社会学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在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弱势群体帮扶、社会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彰显了社会学的学科价值与社会责任担当。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国社会学会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学术会议,加强了与国内外社会学界的沟通与联系,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与学术思想的碰撞融合,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在学科建设方面,2024年全国有十几个大学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社工专博学位授权点,进一步壮大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平台。

2025年,社会学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要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社会学人才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社会学学术对话与治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南南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社会学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实、关怀人类命运的学科。时代赋予了社会学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在新的一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科研进取精神、更加扎实的调查研究,努力开创中国社会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翔英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