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尴尬!花几十万盖好房子,发现邻居都走了,变成“空心村”
最近在农村跑了一圈,看到不少农村自建房,可没见到几户人家。前几天我去了老刘家,他家正好在装修新房子。干了20年包工头的他感慨:这几年农村建房的人不少,可住的人越来越少。
大伙儿都爱问我农村建房到底值不值。光说数字吧,一栋农村自建房要花掉127万。拿老刘家的房子来说:宅基地花了10万,建筑面积383平方米,主体工程45万,装修82万,算上水电气暖和物业杂费,整整127万。
钱花是花了,可整个村子冷冷清清的。老刘告诉我,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工,老人也跟着孩子去城里帮带孙子,平时村里就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逢年过节热闹两天,过完年村子又空了。
我问过不少农民工,他们说在农村盖房子更多是图个安心。老张家儿子在深圳打工,一家人都在那边,但还是在村里盖了新房。他说:“城里买不起房,农村总得有个窝。指不定哪天城里待不下去了,还能回来。”
但农村建房也没那么容易了。现在政策规定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1.5亩,房子不能超过三层,高度限制在10米以内。很多人想建大房子的愿望落空了。
搞笑的是,有的村子新房越盖越漂亮,可人越住越少。我去过一个示范村,房子统一规划,外表光鲜,还建了广场和健身器材,可走进去发现住的没几户人。
对这种现象,农业部一位专家跟我说:“现在农村生活成本其实不低。别看房子建得漂亮,但年轻人更看重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没有产业支撑,光靠建房子留不住人。”
从我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村建房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房子建在哪里很关键。靠近县城或者重点乡镇的农村,空心化程度相对较轻。偏远山区的农村即使建了新房,也很难避免成为“空巢”。
建多大合适也要掂量。不少人建了大房子,最后发现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空间,反而增加了维护成本。
还有就是要考虑到未来的生活便利。像医疗、购物这些基本需求能不能满足,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愿意在农村常住。
农村建房这事儿,说到底还是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与其盲目跟风建大房子,不如实事求是地规划。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晒的。
看着这些冷清的新房子,我想说的是:乡村振兴不能光靠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公共服务跟上,就算把房子盖得再漂亮,也留不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