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流感仍在不少地方多发,以甲流为主,甲流袭击人体都是起病突然,本来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感觉不对了。甲流中招后,不少患者选择用药来缓解症状。
甲流引起的症状有咳、热、涕、泻、呕等表现,最难受的是“痛”,全身上下都痛,坐卧不安,度日如年。很多人想用现代药物止痛,但病情容易反复,还可能伤肝肾和脾胃。中医为你介绍3个止痛的优秀药材,功效主治各不相同,它们是元胡、香附、附子。
元胡、香附、附子的性味归经都不相同,元胡是活血药,香附是理气药,附子是温里药,由此决定了各自的功能主治并不一样,它们为何能去痛止痛?
元胡、香附、附子有4个共同点,很多人不了解:
1、都是响当当的名药,元胡是中药“止痛第一药”,香附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药”。
2、都是中医热门药,疼痛很常见,具有止痛功效的药材大受青睐。元胡、香附在《本草纲目》有很高评价,附子在《伤寒杂病论》出现共49次。
3、都是多法炮制药,3个药都以根茎入药,元胡有清炒、炙炮、煨制、醋治等方法,香附有生品、酒制、醋制等类别,附子有盐制、黑顺片、白附片等区别。
4、都有“独行侠”本事,元胡单独使用能缓解心律失常,香附单独用能治胃痛,附子能治风寒湿痹,等等。
人体疼痛有多种部位,多个诱因,辨证有多个病位病机。元胡、香附、附子归经不同,药材种属不同,它们调理痛证的部位、起效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
元胡除滞止痛,香附行气止痛,附子逐寒止痛。或者理解为,有的止痛是“全才”,有的是“通才”。
一、为何说元胡除滞止痛?
元胡在中药里又叫“延胡索”,其味辛、苦、温,入心、肝、脾三经,历史上元胡最早收录于宋代《开宝本草》,叫“延胡”、“玄胡”,后来避宋真宗、清康熙名讳而改称“元胡”,以浙江为道地产地。
元胡在中药界有两个流传很广的俗语:“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不怕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能松”。可见它止痛、镇痛名号由来已久。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的根源是邪气痹阻,经络气血堵住了。痛症多见于痹痛、关节疼痛、脏腑病痛等,归根结底是气血津液滞和瘀的问题。
元胡靠疏通气血止痛,其辛可散,苦能泄,温能通,入气分和血分,气血共调,行气中之血,促血中之气,通畅了就不痛了。《本草纲目》评价元胡“利气、活血、止痛、通小便”,行气中血滞,血中气滞。
由于气血是通行全身的,所以元胡治痛,是全身上下都适用,单用能治心痛、头痛、痛经、胃肠闷痛等。经摸索总结,经典配伍有:
元胡+生地,顽固痛症;元胡+白芍,慢性胃溃疡;元胡+瓜蒌,心胸疼痛;元胡+大黄,治胆囊疼痛;元胡+川芎,反复头痛;元胡+当归,腹痛和痛经,等等。元胡和白芷两味药组成的“止痛片”,堪称止痛“神药”,见效快,副作用少,不比布洛芬差。
二、为何说香附行气止痛?
香附是疏肝常用名药,疏散总体功效比柴胡还好。其味辛、微苦甘,性平,入肝、脾、三焦经,《医学启源》认为香附“可调一切气”,《本草纲目》认为香附“利三焦、解六郁”。
香附的药气,浓香和清香兼具,香气是发散和走窜的,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这个特点,有的人马上想到了“疏肝”。香附入肝经气分,可治肝气郁滞引起的胃脘胀痛、胁痛、情绪不佳,而且还能消食止呕。
香附最拿手的是调气病和妇科,理气、解郁、疏肝、散肝火;通经、缓解痛经、解乳腺胀痛,临床因肝气郁结,或过度紧张,引起失眠,用香附能解决,因肝气不舒引起上火、长痘和溃疡,也是用香附。
香附行气、疏肝、散郁,名方有柴胡疏肝散、良附丸、越鞠丸、快气汤、香附归芎汤等。
三、为何说附子逐寒止痛?
附子是中医“十大主帅药”之一,甘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可通行十二经,像“一把火”一样,内温脏腑经络骨髓,外暖肌肉皮肤头面。
附子在一些中医眼里是“猛药”、“虎狼药”,但熟悉其药性脾气的人,却认为是“良药”、“救命药”。附子临床多用于急症、重症、痛症、积聚、精神萎靡等问题,主要是阳气严重亏虚,寒证严重。
附子的作用,就像火柴、火把一样,引燃阳气,促阳气升发,主要任务是回阳救逆,治疗过程中顺带把郁、瘀、痛等问题解决了。
凡是寒证严重的人,都有寒湿夹杂的问题,由表及里,凝聚在关节、脏腑等处,以关节等部位更明显,突出表现是痛风、湿气重滞,下沉到膝、脚踝等处,引起疼痛。
附子有生附子、炮附子等区别,但共同点是可逐寒、逐湿,生附子是先把内寒拽出来,然后赶出体外,代表方是四逆散;炮附子是先温阳,把风、湿、寒从里到外赶出来,然后收敛气血,代表方是甘草附子汤、桂附汤等。
总之,元胡除滞止痛,香附行气止痛,附子逐寒止痛,是中医临床治疗痛症的经验总结,可止痛的中药不少,还有白芷、芍药、川芎、甘草、三七、青皮、独活、木香、吴茱萸等,关键是辨证用药,找准病位,痛证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