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到元宵节了,老话常说“不怕雪打灯,就怕元宵晴”。

元宵节的天气,究竟能对春天乃至于全年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到底是真的有影响,还是只是一句谚语?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很多地方认为,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因此,元宵节也是隆重的春节过后,最重大的一个节日,在元宵节,也讲究一个团团圆圆。



在这一天,不论南方北方,大都会吃汤圆或元宵,寓意团圆,而且,人们也会在这一天,赏花灯。

过了元宵节,也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天气逐渐暖和起来。

天气暖了,也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即将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的到来对于农民而言,非常重要,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春天的天气如何,都事关一年的收成。



所以,古人非常关注元宵节前后的天气变化。

大家都知道,古人对于天气变化,并没有现在这么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更多的是依靠总结经验。

因此,在元宵节期间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天气变化,往往能够对未来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和参考意义。



而“不怕雪打灯,就怕元宵晴,”这句谚语啥意思呢?



字面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元宵节的时候是晴天,那么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天气不太好,而元宵节如果下了雪,那么往往预示春季的年景不错。

为啥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在古代,农业生产大多靠天吃饭,如果老天不下雨,那么春季的播种工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元宵节正处于冬春交接的时间点,如果元宵节下雪或者下雨,就意味着这个时候,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已经很强盛;

那么不但雨雪本身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提高土壤的墒情,有利于播种。

更是代表着春季水汽的活跃程度更高,有利于带来的更多的雨水,这样,播种的时节,就会不缺水。



但是如果元宵节的时候是大晴天,那么就意味着冬春交节之时,空气的湿度不足,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不活跃。

要知道,古代农耕文化的中心主要是我国的北方中原地区,本身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如果该暖湿气流活跃的时候不活跃,就意味着当年的暖湿气流启动的时间偏晚,春节更容易出现干旱。

干旱,自然是不利于播种的,故此,才有不怕雪打灯,就怕元宵晴的说法。



那么这条谚语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就从气象学的角度简单的分析一下。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秋冬季节,我国盛行冬季风,所谓的冬季风也就是风从大陆深处来,不但寒冷而且干燥。



其实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旦有冷空气袭击,在冷空气过境之后,往往天干物燥,气温降低。

这就是冬季风吹拂的结果。

而冬季风由强转弱的时间点,恰恰就是在每年的2月份,也就是元宵节前后。

这个时候,冬季风已经度过了全年最强盛的时段,随着北半球的热量越来越多,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开始从南到北,向内陆吹拂。



这些暖湿气流发源于赤道附近和热带地区,不但温度高,关键是携带着大量的水汽。

因此,当冬季风衰退,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活跃的时候,在我国,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降雨降雪天气。

如果在元宵节前后,暖湿气流就已经能够到达中原地区,就证明这一年南方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盛,自然就会给包括北方地区在内的更多地区带去降水,当然算上好年景。

不过,虽然逻辑上说的通,但实际上,天气变化的复杂程度可远远超过谚语的描述。



冬春之交的时候,各地的气温逐渐回升,降雨的确会开始增加,但是往往降雨的增加是从南方地区开始的。

在冬季,我国降雨主要依靠南支槽,也就是冷空气由西北向东南移动过程中,因为无法越过青藏高原,而分裂为南北两支。

其中南支西风沿着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移动,经过孟加拉湾的时候,性质发生了改变,由于孟加拉湾地处热带,因此,干冷的南支西风变性为暖湿气流,从云贵高原冲入我国。

这是我国冬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而到了2月份,随着冷空气势力的减弱,除了南支西风带来的水汽之外,来自南海的水汽也开始从华南地区登陆;

这个时候,从海南,两广,贵州,湖南,江西,到福建,浙江的广大区域,降雨逐渐增多

而且,因为南方地区率先升温,大气温度越来越高,也更容易催生对流。

所以,在元宵节过后,往往南方地区已经开始有春雷响动,不同于冬季的绵绵细雨,而是开始出现相对比较激烈的天气情况了。



例如贵州,因为正巧是南支西风和太平洋水汽,北方冷空气三者交会的地区,所以,往往是春雷最早光顾的地方,也是冰雹灾害最频发的省份。

所以,对于南方地区来说,春雨贵如油其实并不一定贴切,往往在二三月份的时候,我国的长江流域虽然并不一定会出现暴雨天气,但却并不缺少春雨。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降雨则是间歇性的,在冷空气减弱,暖湿气流增强的时候,雨带向北发展,中原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就会加入到降雨的行列里来,反之,就是干燥的天气。



不过,在春节,暖湿气流的势力尚未全面爆发,而强大的冬季风也尚未完全衰退,北方在更多的时间里还是被冬季风控制,雨水的增加往往要在更后面的时间里才会逐渐显现。

因此,单凭元宵节是否下雨下雪,并不能完全判断春节雨水的多寡。

2025年的春季,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我国1月和2月上旬,经历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少雨情形。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数据,2025年的前40天,除了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和贵州,雨水接近常年或略偏多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降水偏少的状态。

这证明今年春季影响我国的水汽活动并不强,相反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未来十几天,随着冷空气的减弱,南方的水汽活动将开始有增强迹象。

尤其是贵州中东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未来十天的累计降水量有望达到25毫米以上。



局部地区甚至可以超过50毫米,对于这一带的春耕活动非常有利,因为2月中下旬,已经是南方诸省春耕的时节。

不过,雨水在未来十天的时间里并不会影响到北方,北方要想迎来大范围的降雨降雪天气,还存在较大的变数。

当然,这也符合这个季节天气的主要特征。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2月10日-19日,省会城市中,台北,长沙,南昌和贵阳的降水量有望超过50毫米;

尤其是随着月中旬南方大回暖,上述城市的气温将快速回升,有望在二月中旬或下旬集体达到气象意义上的春天(连续五天平均气温达到10度视为春季开始)。

届时,随着气温的回升,大气能量越来越充沛,台北,长沙,南昌,贵阳等大城市出现雷雨,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概率也将显著增加,今年的第一声春雷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