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要新开一家中餐店,居民们既期待又多了一份顾虑——店铺是否有专用烟道?油烟和异味会不会飘到家里?每天来往顾客的吵闹声会不会扰民?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幸运的是,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这些顾虑在店铺开设之前就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治未病”的方式,漕河泾街道联合区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提前介入,为居民们层层把关,既保障了餐饮业的健康发展,又维护了社区的宜居环境。
提前介入,多部门联动“治未病”
“整治餐饮‘油烟味’,办好百姓‘身边事’,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周兆勇介绍说,2024年,徐汇区成立了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始终注重运用“源头治理、法治治理、智治治理”的理念,推进解决餐饮油烟扰民这一“老大难”问题。通过餐饮企业设立前的普法宣传、设立中的法律指引、设立后的在线监测手段,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时段的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现代环境治理新模式。
在漕河泾街道,这种“治未病”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漕河泾市场监督管理所在初步审查阶段,就考虑到居民们的顾虑,联合区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及时介入,为餐饮业主商讨合适的选址。
区生态环境局的专业人员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通过法规解读,商户认识到环保选址的重要性,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意配合调整选址计划。
法律法规指引,共商环保选址智慧方案
为了帮助餐饮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区生态环境局不仅进行选址指导,还提供了详细的法律指引。此前,由区委依法治区委执法协调小组牵头,区司法局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生态环境局、区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徐汇区餐饮服务企业依法经营指引》。这份指引详细列出了“从事餐饮服务应当取得什么资质”“餐饮服务场所需要符合什么要求”“如何做好人员管理”等内容,还列举了法律要求、主要法律依据、违反法律规定的后果及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对经营主体的行政指导,帮助企业依法生产经营。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商户和居民之间的和谐共处,漕河泾街道搭建了沟通平台,各部门人员主动倾听商户和居民的声音,耐心解释政策背景,传达了周边居民对于环保的强烈诉求。通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协商,街道成功搭建起商户、房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促成了各方之间的理解和共识。最终,商户选择了一个符合环保要求的地点开设餐馆,既实现了经济效益,也赢得了居民的支持,实现了双赢。
社区参与动态监管,平衡“好空气”与“烟火气”
餐饮企业的环保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选址阶段,开业后的日常监管同样重要。为了确保餐饮企业的环保标准持续达标,漕河泾行政综合执法队与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中队紧密合作,定期对已开业的餐饮企业进行环保评估。他们通过现场检查、数据分析、居民反馈等多种方式,构建起全方位的环保监管体系。同时,街道还积极拓宽居民反馈渠道,鼓励居民参与环保监督,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对于已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企业,漕河泾街道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积极引导其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市场引导等多种方式,街道鼓励这些企业探索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一些原本经营传统中餐的店铺在转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轻食店、预包装食品销售点等新型业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扰民问题。
“如今,漕河泾街道已成功解决了多起餐饮油烟污染问题,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也为其他区域环境治理提供了样板。”据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肖慧奇介绍,徐汇区将继续秉持源头、法治、智治、共治、自治等现代环境治理新模式,将老百姓的“烦心事”变成“放心事”,在服务好、帮助好餐饮企业规范经营的同时,让周边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群众的满意率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记者:杨宜修
照片由区生态环境局提供
编辑:陈海笑
校对: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