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44岁的皇太极迎来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为荣耀的一年,这一年他正式称帝,定国号大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九位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称帝的底气,来自于三件国宝,分别是玛哈噶喇金佛、金字大藏经和传国玉玺,因为这三件宝物标志着皇太极“拿到”了蒙古帝国的正统,形成了满蒙合力对峙大明的格局。


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皇寺大殿

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也为了供奉玛哈噶喇金佛,登上皇帝位的皇太极下令在盛京城西北的大御路旁修建了一座实胜寺。而作为清朝首座皇家喇嘛庙、东北藏传佛教第一寺,这座寺庙不仅承载了皇太极的天命所归,也为今天的沈阳留下了历经389年历史风云的皇寺庙会。

1

1638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实胜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皇太极亲率诸王、贝勒、大臣和留居盛京的朝鲜世子到寺参拜,并亲赐“莲花净土实胜寺”大印。

也是这一年,皇太极还确定了每年正月亲临实胜寺礼佛的皇家祭祀传统,寺庙也制定了丰富的祭祀礼仪和活动。比如跳塔,也叫跳跶,也就是藏传佛教的金刚舞,喇嘛们会身穿特定服饰,佩戴面具,在音乐和诵经声中进行舞蹈以驱邪祈福,传说只要看到了跳塔仪式就能消除灾难、迎来吉祥。


实胜寺跳跶场面

跳塔等盛大的宗教仪式表演,不仅吸引了众多信徒,也吸引了大量百姓的围观,于是挑担的、卖货的、杂耍的、各种匠人商贩都聚集皇寺周围,寻求商机,也渐渐让定期举办的皇家祭祀形成了庙会。

与中国其他区域的传统庙会相比,皇寺庙会有很大不同。其他地区的庙会,虽然也会有官方参与,但大多是由民间兴起,皇寺庙会却从一开始就由皇家主导,背后代表的是满蒙联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个“政商融合”的庙会。


后来,皇寺周围还建立起了锡伯族家庙、蒙古家庙、关帝庙等众多寺庙,构建出满汉蒙藏等多民族融合一统的神明宇宙,这对于大清的统治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后世的清朝皇帝东巡祭祖,必到皇寺祭祀,而这也让皇寺庙会的规模更为宏大。

2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皇家藏传佛教寺院,实胜寺在清朝入关后,依然保持着香火鼎盛,皇寺庙会因此经久不衰,不仅仅是正月,全年都有法事与民间节庆融合的庙会活动。

进入民国时期,皇寺庙会的影响力更大,1918年,为了对抗日本的经济侵略,张作霖下令开辟南市场、北市场。其中,北市场就位于皇寺地区。


而借着皇寺庙会的人气,北市场很快就成为当时奉天的繁华中心,汇集着当铺、戏院、茶楼、跤场等各种行当,梅兰芳、马三立等民国时期的著名艺人到沈阳演出也都必到北市场。

皇寺庙会也因为商贾云集,成为关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盛会,不仅商贩更多,说书、皮影等更多民间艺术表演也被吸收进来,庙会期间更是人潮涌动,呈现出“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市井百态,并有了“关东第一市”的称号,一度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齐名。

3

1946年,实胜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失窃案,玛哈噶喇金佛遗失,至今仍然是一宗未解悬案,而皇寺庙会也一度中断。直到2004年,阔别沈阳50年之久的皇寺庙会重新回归沈阳人的视野。


近些年,沈阳老北市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以皇寺为核心,以民国老北市为底色,打造了融合民国文化、清文化、民族文化的文商旅集聚区,复刻了百年前老北市的风采,皇寺庙会也被细致打磨成沈阳文旅的新名片。

老北市充分挖掘并延续传统庙会习俗,恢复了“五行八作”的老建筑风貌,以及迎神法会、锡伯族祭祖、皇家巡街、拉洋片、糖画等皇寺庙会的传统活动和技艺。

还探索引入了沉浸式演艺、数字互动、龙凤呈祥飞行秀等新形式的表演,引入旅拍摄影、艺术工坊、时尚书吧等休闲娱乐业态,让老北市化身民俗与潮流交融碰撞的网红打卡地,让游客在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皇寺庙会的魅力。


而节日期间,皇寺庙会的氛围则更加热烈,在2025年春节,老北市“当红不让,巳巳如意”的主题庙会再度吸引了如潮人群,仅假期前三天就接待了26.8万人次的游客来感受皇寺庙会的年味冲击。

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正月十五,皇寺还将举行大威德金刚火供法会,月满真常,清净无染,最宜增福聚慧,这个元宵节,不妨来到这座皇家寺院,为新一年开辟福祉法缘,也一睹“关东第一市”近400年的厚重底蕴。

看更多盛京故事

关注寻迹盛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