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近日,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揭露了电商平台上“纯棉棉被”的惊人黑幕:一些标榜“一级长绒棉”的棉被,实际填充物竟是廉价的化纤下脚料,含棉量不足5%,且生产环境脏乱,未经任何消毒处理。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商家无底线的逐利行为,更折射出电商时代商品质量监管的深层困境。
调查显示,这些“黑心棉被”主要产自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的小作坊式工厂。化纤下脚料被粉碎后,未经高温消毒等必要处理,便被填充进被芯,摇身一变成“纯棉棉被”,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部分商家日销量高达6500条,累计销量甚至突破600万件。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工厂不仅无法提供原料采购证明和第三方质检报告,产品合格证还可按客户要求随意定制,质检程序形同虚设。
电商平台常以“工厂源头”“严选品质”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下单。然而,此次事件却暴露出平台审核机制的严重漏洞,消费者投诉后,平台方不仅未及时处理,还质疑第三方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甚至试图通过“假一罚十”的赔偿息事宁人。化纤下脚料成本仅为长绒棉的五分之一,低价策略吸引了大量学生、劳务工等低收入群体,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黑心棉”并非新问题。早在20年前,国家便出台《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明确禁止使用化纤下脚料作为床上用品填充物。然而,此次事件表明,监管仍存在以下短板:涉事工厂多藏身于废弃厂房或家庭作坊,生产环境隐蔽,日常巡查难以覆盖;电商平台虽声称“严格审核”,却未对商品质量进行实质性把控,导致问题商品长期流通。
要根治“黑心棉被”乱象,电商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商品准入机制,对“源头工厂”进行实地核查,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抽检。而且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确保问题商品无处遁形。“黑心棉被”重出江湖,非不可为也,是不为也。
“黑心棉被”事件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威胁,更是对电商生态信任基础的摧毁。在追求低价与效率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商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底线。唯有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黑心棉”彻底退出市场,让每一床棉被都真正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