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春寒渐退。

距离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正式提名名单的出炉,只有两三天时间了。

而继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公布赛果之后,被称作“风向标”之一的香港编剧家协会大奖,公布了2024年最佳电影角色演员的入围名单。

不妨再做一场预判。



以上图可见。

年度大热电影《破·地狱》占了三席,分别是黄子华、许冠文和卫诗雅,余下两席,则由《临时劫案》的郭富城和《爸爸》的刘青云探手“笑纳”。

这与笔者早前预判的影帝入围名单,非常相近。

相对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来说,笔者认为,香港编剧家协会的认知和判定,会更加接近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终结果。

而能更进一步贴近最终赛果的,当然就是尚未揭晓的香港导演协会大奖了。

而笔者始终确信,四强已定。



逻辑很简单。

毫无疑问,纵然同样会面临人脉、关系、亲疏等因素的困扰,但影评人、编剧和导演这三种身份,对于演员表演能力和层级的判定,话语权和准确度会依次递进。

影评人通常自以为尖锐,就容易偏颇。

编剧则更能平和,他们会从表演的基本面出发,去进行选择,也对演员的情绪深度、变化等等,有更敏锐的发现。

导演自不须说,角色难度、收放尺度和想象力,一眼就收眼底。

所以从近年来的影帝、影后“前哨”战来看,香港导演学会大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贴合度最高,几近百分百。

而香港编剧家协会,虽然加入战团的时日不长,但以前几届提名和最终赛果来看,准确度已然极高。

除了表演本身,这些东西,就是印证笔者预判的佐证。

而第五个影帝提名,将花落谁家?



女演员卫诗雅的入围。

这个动作很有趣,恰好给金像奖影帝入围名单的最终五强人选,制造了一层迷雾,也带来不可测的变数。

理论上说。

上个年度,有两部大热的港产片。

一者当然是《破·地狱》,一者则显然是《九龙城寨之围城》。

理论上说,二者都将是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各大奖项提名和竞逐的大热之选,所以,既然《破·地狱》有双提可能,那么这第五个影帝提名,会不会出自《九龙城寨之围城》?

这一次,林峯是该片唯一报名竞逐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

看电影就知道,他当然很敬业,也很卖力,各种摔打、碰撞,即便只是看起来,也感觉到打得是真疼。

能不能拿一个提名?



这一年很有趣。

或是香港电影颓势太久,到这一届金像奖,所有在上一年度上映过的电影,都报名参加了所有的奖项竞逐。

然而,既有趣,又可悲。

因为,这种“滥竽充数”式的报名,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影帝之争,最终还是要落到表演上。

理论上说,角色的难易度、表演的基本面、收放、深度、层次、爆发力和想象力,这些东西,未必能在一个演员和角色身上尽数兼备,却总归该是评审议题的“基本法”。

这当然只是理想状态。

而从历史来看,奖项从来不会是理想主义。

唯拭目以待。



花落之前。

诸君尽可摇旗。

语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