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又称雉鸡、山鸡,是我国养殖界的特种禽类,也是我们农村中比较常见的大型鸟类。通常它们中的雄性拥有鲜艳的羽毛,传统文化中有吉祥鸟的美誉,比如很多朝代的官帽上都插着艳丽的雉羽。2000年众多野鸡种属被列为了三有保护名录,部分种类保护级别更高。以下我们对其中常见的10种野鸡进行详细介绍:



第十,环颈雉

俗称“山鸡”,是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多的野鸟,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雄雉态修长,羽毛艳丽,有细长的尾羽,呈朱红色,颈部有白环羽而得名。主要栖息于农田、草丛、森林中,以植物种子为食。在农村最为常见,未列入保护动物前,是农村常见肉食来源之一。



第九,血雉

俗称“血鸡”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雄鸟长有全身多彩羽毛,背覆羽多为蓝色、眉眼、尾羽、腿脚呈血红色而得名血雉。常生活在常绿针叶林地带,以松、杉等树木嫩芽和种子为食。曾因其独特的红色羽毛而被大量捕猎,如今存量较少。



第八,雪雉

俗称“白马鸡”,我国特有鸡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四川等地,体型较大,通体大都呈白色,尾羽呈蓝黑色,鲜红色眼眉,头顶着黑短羽。雌鸟体型较小,毛色相近。常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区灌丛和草地中。飞行能力低下,以植物叶、芽、果实等为食。野生存量稀少,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体型巨大,出肉产蛋率较高,目前已有规模化养殖。



第七,黑颈长尾雉

俗称“地花鸡”,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雄鸟脖颈呈靓蓝色,背、腹部呈黄褐色,眉眼鲜红,尾长且有黑白相间的斑羽。雌鸟通体棕栗色。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地的针叶林及混交林或竹林灌丛中。以植物种子、嫩芽等为食物。目前存量不足千只,是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第六,白颈长尾雉

俗称“横纹背鸡”,我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江西等省份。雄鸟颈至背部处有白羽,下半身呈黑褐色,头脸鲜红。雌鸟基本棕褐色,有黑色斑羽。常栖息于低海拔丘陵地带的山地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草丛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几年来,白颈长尾雉数量逐年减少,野生状态下已经难寻踪迹,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第五,白冠长尾雉

俗称“翟鸡”,我国特有鸟类,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山区,如河南、河北、陕西、湖南、安徽等地。雄鸟尾羽极长,头顶白冠而得名,大部呈黄褐色,全身布满白点斑纹。雌鸟体型较小,羽毛暗淡。通常栖息于常绿针或落叶阔叶林地带。以植物果实、嫩芽及昆虫为食。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研价值,曾被大量捕猎,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第四,绿尾虹雉

俗称“鹰鸡”,我国特有鸟类,被誉为:“国鸟皇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雄鸟羽毛俊美,通常由十余种不同的颜色组成;雌鸟羽毛一般呈灰褐色。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其喙如鹰而得名。现存数量不足万只,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第三,黄腹角雉

俗称“角鸡”,我国特有鸟类,集中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一带。雄鸟通体黄褐色,长有黄斑羽毛,头上长有蓝色长角而得名。雌鸟通体呈棕褐色,有黑白相间细纹。集中栖息于亚热带海拔800~1400米的低山森林、草丛地带。以蕨类植物为主食,兼食昆虫。被誉为“鸟中国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第二,白腹锦鸡

俗称“银鸡”,极具观赏价值,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鸟类,相传宋徽宗为白腹锦鸡创作了传世名画《芙蓉锦鸡图》。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雄鸟头顶至颈背处长有金属光泽的靓蓝色,雌鸟大部分呈棕褐色。常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希树森林或草丛中。以植物性的果实、种子食物为主,飞行能力较弱。



第一,红腹锦鸡

俗称“金鸡”,是我国的特有雉种,也是著名的观赏鸟类,是“凤凰”的原型,古代帝王服饰中都有它的身影,被誉为“五彩神鸟”。集中分布于我国中部河南、湖北、湖南和西部的四川、甘肃、山西等地。雄鸟羽色华美,头部着有金黄色冠羽,通体呈金黄色,腹部为朱红色而得名,留有细长的尾羽。雌鸟羽毛除头顶至后颈为黑褐色,其余为棕黄色。栖息于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常以植物种子或昆虫为食。



本期就到这里!

关注小秀才,下期更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