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印度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在与我国接壤的邻邦,每60分钟就有一位新婚女性因「意外」失去生命。这个国家与我们共享着两千余公里的边境线。

在这片土地上,每年都有上千名年轻女孩被以宗教之名送往庙宇,成为供「高种姓」者使用的「侍奉者」。这种赤裸的压迫与交易,体现了最原始的剥削本质。

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乡村,村民们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宗教仪式。一位年仅14岁的少女穿着镶金边的绿色纱丽,头上戴着金黄色的花环,被村民们围绕称颂。村民们说她将成为「神的侍女」,将成为「圣洁之人」。

表面上,她的家人能获得庙宇给予的财物,而她则要在庙里帮助祭祀,为乡亲祈福,载歌载舞。然而,这些都是表象。当仪式结束的那一刻,她就走上了一条难以回头的路。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彻底改变。



数据显示,仅在这个邦内就有9733名「圣女」,平均每个村落就有二三十人。印度全国妇委会的统计显示,全国有超过40万名「圣女」,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和卡纳塔克邦。这些女性的平均寿命远低于普通人。

村民们表面上对「圣女」毕恭毕敬,实则心知肚明她们的处境。年老之后,她们往往会被庙宇抛弃。在服务期间,很多来自贫困村落的女孩平时住在家中,收到庙宇「召唤」就必须立即前往。

这些不满15岁的少女,大多来自达利特家庭。她们的父母因为贫困,无力为女儿准备嫁妆。这些家庭往往子女众多,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一些家长会与庙宇达成协议,让女儿成为「圣女」,除了首次可获得一笔款项外,每月还能领取庙宇分红。

这些人月收入微薄,绝大部分人每月实际所得还不到1000卢比,换算下来仅有85元人民币左右。

打着宗教献身的幌子,实则是将人贩卖给寺庙的行径。

家长把自己的女儿送入这种境地,不仅能获得金钱报酬,据说整个家族还能在转世后提升地位,摆脱低贱的身份。

对这些女孩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从马拉的故事说起。

马拉12岁那年正在田间劳作,被寺庙中人看中。那人随后找到她父母,表示要让她献身给神明。

成为供奉者后,马拉并未完全脱离原生家庭。她需要在寺庙和家中两边奔波。

在完成寺庙的供奉工作后,她还要回家料理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的饮食起居,打扫卫生。



她的人生注定坎坷。

按照印度教典制,这种供奉者终身不能结婚,也无法接受教育。

这意味着当她容颜不再时,就会被无情抛弃,也不会有人愿意迎娶她。

这些女性最终会如何?

现年五十多岁的艾尼卡曾是供奉者,在寺庙度过了大半青春岁月。

当她失去利用价值后,只能从事皮肉生意。她在当地最大红灯区开设了一家场所,其中工作的女性多数都有供奉者背景。

她们从专门服务高种姓人群的供奉者,沦落为接待货车司机和小商贩的性工作者。

这种场所收费低廉,每次服务费用约300卢比,折合人民币26元左右。

每个工作者都有个简陋的空间,就是在床边安装一道门,来了客人就上床拉门,任由摆布。

环境恶劣,每天接待大量客人,这里成了传播疾病的温床。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四成离开寺庙的供奉者感染了艾滋病毒。

宗教不但没能给她们带来救赎,反而将她们推向深渊。

即便如此,她们仍然保持虔诚的信仰。

在工作间隙,她们坚持做祷告。既然今生饱受磨难,只能寄望来世能过上好日子。而且帮她们拉客的往往就是自己的亲人。

有些年老的供奉者留在寺庙幕后,负责培养新人;还有人流落街头乞讨度日。

这些年迈的供奉者佩戴着独特的项链,那是她们曾在寺庙供职的证明。

为何在现代社会,这种陋习依然存在?



虽然废除供奉者制度的呼声已有近百年,但为何始终难以根除?

这种恶行得以延续,源于宗教观念凌驾于法律之上,以及人性中的贪婪。

在六七世纪的印度,有个梵语词「Devadasi」。

神女原本指的是侍奉神明的女性。

在古代,那些才艺出众、知书达理的女子往往会被选为「神女」或「圣女」。这些人大多出身名门,有些甚至是皇室公主。她们大都接受过良好教育,不少人还精通诗词创作。

她们的日常职责包括诵读经文、跳传统的婆罗多舞蹈、歌唱演出,还要为庙里的神像编织花环,同时负责打扫圣地。寺庙方面和国王会给予她们薪酬,或者分配土地作为报酬。当然,统治者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漂亮的年轻女子能够吸引更多信众来寺庙朝拜,这样就能收到更多香火钱来充实军费。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圣女」们被赋予了新的「职责」。

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需求方来看,在古印度的文化传统中,男女之事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有个叫坦陀罗的信仰体系,它不排斥世俗快感,反而强调要深入体验享乐的过程。这套理论重视这种能量与信仰的结合,借此追求极乐体验。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仪式叫「五种享乐」,需要多对男女共同参与。前四种分别是品尝鱼、肉、美酒和五谷,最后一种则是群体「修行」。他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男女融为一体,能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想了解更多细节可以搜索印度寺庙浮雕)

为什么要进行「双修」?因为他们相信这种「修行」能够加速悟道,所以一边「修行」一边诵经或练习瑜伽。参与者为了增强效果,经常更换搭档,这也导致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