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民政部披露了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为610.6万对,而离婚登记数达到了262.1万对。对比2023年,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约20.5%,离婚登记数却增加2.8万对,上升约1.1%。

这样的下降幅度,真是堪比一向扶不起来的大A股,简直可以称得上一对卧龙凤雏。

与结婚人数下降而伴生的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每年的新增人口数量也在逐年下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们社会每年的新增人口已经少于死亡人口,也就是所谓的负增长——这又跟A股的年度持仓资产收益率有得一拼。

最近两年,固然许多地方已经逐渐放开了非婚生育限制,也就是新出生的孩子在办理落户登记的时候,不再强制需要结婚证和追问“爸爸去哪儿了”,但毕竟,非婚生子,在当下的国情与社会现实中,占比仍然是少数。

由于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更多的成年人还是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02

可是,为什么结婚登记数量逐年下降呢?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偶发现象,而且是持续下跌多年。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为1346.9万对,在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降至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大关。

2023年,虽然回升至768万对,但这也像极了A股的走势,当每每跌多了,跌得麻木的时候,多少总会稍微反弹一下而已——你以为给了你希望,其实后面还有更深的绝望!

这不,2024年的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又创造了个新低。

那么,这会是最低么?老徐认为,如果你认为这是最低,那么你就是太天真了,一定没有经受过A股的毒打。不信你去看一下A股某些股票的走势,你会发现,从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03

既然结婚登记数量逐年下降是个不争事实。那么,难道是现在的成年人,尤其是那些适婚人群,真得是不愿意结婚了么?

难不成,这些90后、00后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一些70后、80后),观念已经转变,将婚姻视为是枷锁与洪水猛兽了么?

老徐虽然没有做社会调查,但仅仅用脚趾头想一想,大家不愿意结婚,绝对不是观念的转变(当然也有),既不是像五四那一代人,要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也不是大家都一心扑在了工作事业上,没有心思想着结婚成家的事情。

老徐甚至敢斗胆地说,除了彻底的单身主义者,大多数的成年男女,还是渴望婚姻的。

至于所谓的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或许有点哲理,但前提是要先踏入进来,然后才有出去的事情。这不,离婚登记去年的数据是262.1万对——但存量婚姻的基数是很大的,所以更多人的还是选择在城内。

在社会学上,因婚姻而组建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和基本单元。有家睦人和,才有国之兴盛。

04

按照马斯洛金字塔的需求理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而婚姻却是贯穿这个五个层次的,从塔底的生理需要,到塔尖的自我实现需要。可既然是一种普适性的需要,可为什么大家都不要了呢?

我想,并非是不需要,更多的是要而不得。这个问题,如果展开就太复杂了,比如有的男人会说:没房没车没彩礼,实在娶不起;也有的男人会说:没工作或工资太低,找不到愿意嫁的姑娘……

倘若站在女性的立场,有的姑娘会说:想嫁的对方不愿意娶,能嫁的又瞧不上。结婚是一天的喜剧,婚后就变成了悲剧,与其这样,不如演自己的独角戏。

用文艺一些的描述,还是因为当生活无法给予个体稳定性的时候,也就很难承载婚姻之重。

正所谓: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那些不愿意涉足婚姻的成年人来说,或许也有一千个理由吧。

05

纵然有一千个理由,但老徐想到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个文化研究术语叫做表征。结婚登记数量下降,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表征,是时代的一个镜像。

我们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很多朴素的道理,大家心中明白,你明白,我也明白。那些不愿意结婚的人,心里也明白。并非不愿,而实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正所谓,婚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基础则决定上层建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