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南方”问题上,虽然美西方希望利用印度分化发展中国家,排挤中国的影响力,但并不想提供过多物质帮助使印度成为“全球南方”领袖,因此印度认为美国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印度不想成为美国正式盟友,不想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炮灰”,也不想在武器装备方面陷入对美依赖,而是想借助美国技术实现武器本土化生产

  印度质疑美国推动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而非帮助印度发展经济

  美印两国在“印太”问题上存在深刻战略矛盾,美国绝不希望印度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力量

  文 | 刘宗义

  岁末年初美国两届政府交接之际,美国和印度两国高官展开了密集互访。

  2024年12月24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开启了一场为期6天的访美之旅,不仅会见了拜登政府的官员,也接触了即将上台的特朗普团队。显然,对于以“不确定”闻名的特朗普,印度政府公开持乐观态度,认为莫迪总理和特朗普此前已经建立起友谊和互信,但实际上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持续以及美印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心里没底。

  新年刚过,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又访问了印度,会见了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外长苏杰生,并拜会了印度总理莫迪。沙利文与印方重点讨论了美印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及防务协定等合作的进展,承诺美国将完成必要工作以消除阻碍美印民用核合作的法规,并希望美国和印度公司在未来十年携手开发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开展太空探索研究。沙利文对印度的访问是其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最后一次出访,他希望利用最后的时间巩固美印关系,最大限度框定特朗普上台后的对印政策选择,继续固化、强化所谓的“印太”盟友体系以加强对华战略竞争。

  一名在美国智库工作的印度裔专家认为,拜登政府是近几十年来最亲印的美国政府之一。拜登政府时期,在安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美印两国关系都不断深化,这是印度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而对于这一看法,印度官员和战略界可能并不认同,因为从印度政府的角度来看,拜登政府远远未能兑现其承诺。


印度新德里的一处市场(2023年4月26日摄) 贾韦德·达尔摄 / 本刊

  印度对美国的期待

  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这种状况与中国崛起同步。印度战略界对此心知肚明,甚至曾主动提出要与美、日、以色列等国建立反对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的同盟。

  美国希望印度成为其“印太战略”的支柱、遏制中国的生力军。印度也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拜登政府时期,美印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成为美国的“非条约联盟伙伴”。

  然而印度采取这种战略选择是有条件的,它对美国有所期待。

  首先,在国际政治层面,印度希望美国支持其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大国。

  印度希望实现“多极亚洲、多极世界”,其中“多极世界”以“多极亚洲”为前提,即印度希望至少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国家,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不得介入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事务。但这一目标仅靠印度自身无法实现,它希望借助美国力量遏制中国,帮助其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主导国家,甚至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中东、中亚和非洲,在“全球南方”确立其领导地位。另外,印度还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供应国集团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在这些问题上,印度希望得到美国支持。

  其次,在军事上,印度希望美国支持其实现武器生产本土化并成为军事大国。

  莫迪上台后,美印军事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并签署了多项协议,涉及情报共享、后勤支持、通信兼容性和安全等领域。对于两国军事合作,印度有三个目标:一是获得美制武器和军事情报支持,在北部边境地区形成对华军事优势,并与美日等国合作对华进行战略和军事牵制,减轻其北部边境压力,以利于其将国防资源投射到南部海洋方向。二是实现武器装备来源多元化,尤其希望美对印实行国防科技转移,引进美国先进武器生产线,实现武器生产本土化,提高其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甚至成为武器出口大国,还希望美国帮助印度实现登月和载人航天目标。三是希望通过与美、日、澳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加强互操作性,使印度掌握先进作战经验,成为印度洋地区“净安全提供者”。

  再次,在经济上,印度希望在美国支持下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供链中的地位,实现印度经济腾飞。

  印度积极推动美国“印太战略”成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利用大国竞争吸引美西方的投资和技术,推动美欧日等将其在中国的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在遏制中国、推动经济“去中国化”的同时使印度实现经济腾飞。具体来说,印度希望通过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蓝点网络”计划、“Quad+”、“印太经济框架”等多边机制在亚太地区抗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一条取代中国的“弹性供应链”;通过“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印度-英国技术与安全倡议(TSI)、美印韩三方技术对话等双边和三边合作机制,与美西方在关键和新兴技术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半导体、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和稀土加工技术等领域的供应链和创新伙伴关系,使印度成为创新技术大国和新兴技术大国,在全球产供链中替代中国。

  最后,印度希望美国充分尊重其国内政策、地区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莫迪政府认为,虽然美印不是盟国,但作为友好国家,美国应尊重印度政府的国内政策,至少不应干涉印度内政,在莫迪政府对穆斯林及少数群体政策、卡利斯坦问题、阿达尼公司的发展以及印度国内党派斗争等问题上,美国都应尊重莫迪政府的选择;在印度人申请美国H1-B签证问题上,美国应对印度人持开放态度;对于孟加拉国,因为前总理哈西娜能够充分照顾印度的战略关切,所以美国在处理哈西娜问题时应事先与印度协商,尊重印度意见,照顾印度的地缘政治关切;在所谓的“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问题上,美西方应与印度站在一起,谴责和打击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行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印度拥有“战略自主”地位和自身利益考量,美西方不应逼迫印度选边站队,更不能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在印度与伊朗等受美西方制裁的国家发展关系问题上,美西方也不应干涉。


在印度阿萨姆邦纳加奥恩地区,工人采茶后乘车离开(2023年3月14日摄) 摄影 / 本刊

  美国的支持远远不够

  美印关系在拜登政府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双方都认为两国关系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这一点在印度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印度认为美国对其全球大国地位的支持力度不够。

  拜登政府积极支持印度参加G7峰会和举办G20峰会。在这一问题上,美西方没有在俄乌问题上过分纠缠,莫迪因此可以向印度民众宣扬其大国地位和外交成就。美国还不断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而在“全球南方”问题上,美西方希望利用印度分化发展中国家,排挤中国的影响力,但并不想提供过多物质帮助使印度成为“全球南方”领袖,因此印度认为美国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其次,印度对美国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拓展印度市场、将其绑上美国战车抱有戒心。

  美印防务合作机制在拜登政府时期不断充实内容,已建立国防政策小组(DPG)、国防贸易和技术倡议(DTTI)、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2+2”对话等机制;美印联合军演涵盖了各主要军种,规模、频率、复杂性、实战性、针对性、互操作性大大增强;在军事贸易方面,2024年8月,美印签署《供应链安全安排》(SOSA)和《互惠国防采购协议》(RDPA),美对印军售“量质齐升”。拜登政府2023年批准通用电气公司与印度公司联合生产F414发动机,向印度出售31架MQ-9B无人机,这是一些美国正式盟友都无法得到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美国希望通过向印度提供先进技术及多样化的武器选择,推动印度摆脱对俄武器依赖,使之逐渐成为美国武器的重要市场,并通过深化防务合作加强对印战略绑定,逐步影响印度的对俄对华政策走向。美国还为印度提供了大量边境地区的军事情报。

  然而,美印军事和国防合作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美印双方战略互信不坚定。印度不想成为美国正式盟友,不想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炮灰”,也不想在武器装备方面陷入对美依赖,而是想借助美国技术实现武器本土化生产;其二,美印防务合作在落实中存在一系列技术性难题,包括两国政府部门程序对接、国防技术转让和印度自身承接能力等。印度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对于美国武器的价格和军事技术转让迟缓颇有微词。

  再次,印度质疑美国推动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而非帮助印度发展经济。

  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印年货物贸易额接近1200亿美元,印度顺差300多亿美元。印度希望美对印开放市场,但两国至今仍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力推的“印太经济框架”也没有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市场准入承诺。2023年6月莫迪访美时提出,希望美国将印度纳入“《互惠贸易协定法》指定国家”,并恢复给予印度的“最惠国待遇”,但这些均需获得美国国会批准,目前仍无任何进展。

  拜登政府2021年执政以来大力推行“友岸外包”政策,美印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企业间开展更紧密的产业链合作,但从实质性的资源部署来看,拜登政府真正聚焦的是极具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政策,以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

  对于“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美印双方的目的显然不同。美方关心印度能否帮助美国赢得与中国的技术竞争,印方则认为iCET应该支持印度的经济发展、启动战略技术制造业、在两个创新生态系统之间融合技术人才和技术能力。虽然苹果、美光、泛林集团等美国公司对印度都有投资,但数额不高,美国主要是通过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印度发展的支持,仅提供少量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赠款援助,其他多为贷款、股权投资、投资担保、投资保险或再保险等市场化的金融工具,需遵循财务可持续性的要求,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进美国对印度的市场准入利益和降低美国相关产品的成本等。

  最后,印度对美国试图控制印度并限制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非常不满。

  2023年美西方与印度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矛盾:一是美国发布人权报告列出了印度的“重大人权问题”和虐待行为,英国BBC又制作了名为《印度:莫迪问题》的纪录片;二是在美国鼓动下,美、加、澳、英等国的锡克人发起“卡利斯坦运动”;三是美国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对印度财阀阿达尼发动精准打击;四是美国扶植印度反对党联盟领袖、国大党主席拉胡尔·甘地。

  2024年,美西方与印度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在雇凶暗杀加拿大锡克教领袖哈迪普·辛格·尼贾尔问题上,印度与美、加两国都发生了外交纠纷。阿达尼也受到新的指控。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指控美国国务院和美国“深层政府”分子、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道项目(OCCRP)勾结拉胡尔·甘地,试图破坏印度稳定。2024年美印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孟加拉国哈西娜政府的倒台,很多印度人认为美国政府是哈西娜倒台的幕后黑手。这个问题表明,美印两国在“印太”问题上存在深刻战略矛盾,美国绝不希望印度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力量。在俄印关系和印度参加金砖国家峰会等问题上,印度也饱受美西方批评。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