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1日讯阳谷县李台镇王申楼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产业链条延伸、生产技术升级、发展模式整合,将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关键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将盘活的土地资源进行集约优化再利用,推动规模特色种养植、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有效促进了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在李台镇王申楼村“王家巧嫂”合作社门前的广场上,一坛坛酱豆酿制缸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阵阵酱豆香扑面而来。王家巧嫂合作社负责人王玉怀高兴地说:“今年的天气好啊,肯定有个好收成!”
酱豆,也称豆豉,是一种留存在许多人记忆里的传统美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蔬菜品种和产量还比较贫乏的时期,酱豆因其所需食材不稀缺不昂贵,成品味美耐贮存,而成为当时农村很多家庭自行酿制并经久食用的美味菜肴。
“酿制酱豆很复杂,而且只能在每年的伏天生产,时间又长,所以,以前都是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有时候想吃都没有。”回想起往事,王玉怀不禁更加感叹如今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李台镇王申楼村村民以王姓居多,明末时期,王姓先祖王海自安徽省灵璧县迁徙至此,王姓后人始终保持安徽菜系多盐重色的口味风格,利用当地优质大豆,腌制出美味酱豆。
王氏第二十三世孙媳曹巧玉是王氏家族酿制酱豆的正宗传承人,“以前做酱豆可麻烦了,每年的伏天,将浸泡后的大豆煮熟,拌上面粉,铺设麻叶,做好保温,再经过7天筛选出干净菌豆,在立秋三天后至一周时间内,按照我们祖传配方,将干菌豆、西瓜皮瓤、姜丝、花椒、大头香等原料装坛,坛口用泥巴糊严密封,经过晒坛128天和厌氧发酵过程,全天然配方酿制的西瓜酱豆才算成功。”
王家后人家家酿制、代代相传至今,是鲁西南特色腌制酱豆。为发展这一传统技艺,既让酱豆这种既有传统渊源,又随时代发展的美食让更多的人享用,同时又能够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蹚出新路子,王申楼村采取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人入股混合发展模式,充分盘活村内各类资源,把酱豆集体生产与网络直播销售相结合,既保障农户收益,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我们建有标准生产车间,招募了固定经营人员,酿制缸140余口,年产量超七万斤,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创新出五香、微辣等口味,可以更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王玉怀说。
“在外地工作的阳谷人,今年回家过年,都是几十箱几十箱地往回带,有在东北的,有在上海的,有在陕西的……除了自己留着吃之外,他们都把咱这酱豆当成过节礼物赠送给朋友,很受欢迎。”在合作社上班的白桂平不无自豪地说。
王申楼村王家巧嫂合作社,通过经营包干制与兜底保障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使集体和个人共同收益。同时,增加了村内就业岗位,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增添村内活力,为后续王申楼村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