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对台一线首现这5字表述,台当局最新报告:咬定解放军“无力攻台”。



最近,台湾的陆委会发布了一份有关解放军军事力量的分析报告,内容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报告中提到,虽然解放军拥有超过370艘舰船与潜艇、亚太地区最多的第四代战机,还有数量增加30%以上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但仍然没有能力实现“攻台”(这些数据均来自台当局发布的报告)。

按报告的说法,解放军的情报整合、指挥能力、远程后勤以及城市作战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他们认为,解放军尚未建立一套多领域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网络信息系统,因此难以将不同领域的作战要素结合起来,实现全面的部队联动。

再加上因对台演练导致短程弹道导弹数量减少了10%,以及美国可能介入等等因素,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解放军的对台作战能力不足。

这样的论调让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都忍不住笑了。他在岛内的政论节目上解释说,现实并非如报告所描述的那样。

事实上,解放军在制海、制空方面已经具有绝对优势,其投送能力远超2000公里,而台湾距离大陆才不到200公里,怎么可能打不了台湾呢?

写这份报道的人,盲目相信美国的“战无不胜”,对解放军的认识更是停留在老一套的思维里。

或者说,他们的结论更像是“先开枪后画靶子”,先假设美国一定会介入,然后再“证明”解放军不行。

但从我军近期的一次实战演训上看,解放军“非常的行”。

还有外媒根据这次演训声称,解放军正在打造一套能够统领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体系,提升前线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并进一步加强针对台湾的军事准备。

这是因为,在《解放军报》报道,我们首次看到这5字表述:“联合练兵域”。

这个名词意味着参训部队不再按传统的海陆空火四大军种分配资源,而是依据部队职能和特点来进行统一调度。

换句话说,一切以实战需求为导向,更加灵活高效。

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这次演训让海陆空三军的航空兵首次齐聚空军基地,实现了多型号战机的同场调度、同场起降和同场保障。

这样的情景主要出现于海空军的联合训练中,这是因为海军航空兵和空军在装备上的高度兼容性所致。

之前海军航空兵其实就是打着海军旗号的“空军”,他们装备的多为陆基战斗机,与空军的设备体系十分契合,所以联合起来也自然顺理成章。

不过,陆军航空兵的情况有所不同。陆航主力是各类直升机,缺乏固定翼军机,和海空军航空兵的后勤体系兼容性较低。

因此,陆航部队长时间以来都有独立的机场进行后勤保障。三军要组织联合训练时,陆航与海空军主要依赖在直升机领域的联合。

这次演训中,三军航空兵集结在同一个空军基地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进步:一是解放军的联合后勤保障体系已经足够成熟。

二是航空兵部队的装备实现了相当程度的通用化。

首先,完善的联合后勤保障体系大幅提高了运作效率,使得各类部队之间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其次,装备的通用化减少了后勤保障的复杂性,让三军能够在同一基地实现共同保障,这也是联合作战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同时,这种跨军种的合作不仅提高了联合作战效率,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传统登陆作战中的难题。

在可能的两栖登陆作战中,解放军将使用海上登陆和空中突击两种方式,将兵力投送到目标区域。这就像一场现代版的“水陆双栖”战斗。

海上部队会面临来自台湾各种反舰火力的威胁,同样,陆航部队的直升机在空中突击时,也得防范诸如台湾空军战机等敌方防空火力的干扰。

虽然解放军具备迅速压制台军关键目标的能力,但固定翼战机与直升机相比在性能上有着明显优势。

哪怕只是一两架台湾战机成功躲过打击,仍可能对解放军的陆航部队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台湾的防空系统也不容忽视,确保陆航部队的作战安全,尽量减少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陆航与海空军固定翼战斗机之间的联合作战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这样一来,当陆航直升机受到任何敌方单位威胁时,护卫的空军战机可以第一时间出动,消除隐患。

这种协调合作不仅提高了各兵种之间的作战效率,也增强了部队整体的作战灵活性。

过去,陆海空三军的航空兵由于存在专用机场,飞机的勤务保障工作都是在各自机场进行的。

这意味着飞行员在执行任务后,需要回到驻地机场进行补给和维护。一旦这些机场遭受攻击而瘫痪,所属的军机也会无法执行后续任务。

如今,通过“联合练兵域”的创建,解放军航空兵能够实现“分布式部署”。

这种部署方式可以让军机依托任意可用的军用机场展开行动,即便美军介入台海局势,攻击并瘫痪部分前线机场,解放军军机仍能迅速转移至其他机场继续作战。

相当于用美军的战术反制他们自己。

总之,解放军通过整合陆海空作战力量,建立起更加灵活高效的联合作战体系,这是在现代战争形态下的一次战略性飞跃。

无论是应对台海局势,还是抵御其他潜在冲突,这种战略转变都为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